《出门》

时间: 2025-02-04 15:30:18

清晨出门去,路上人行稀。

山深寺钟隐,日杲秋露微。

流水澄见底,霜叶红未飞。

行行若有得,所得是无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晨出门去,路上人行稀。
山深寺钟隐,日杲秋露微。
流水澄见底,霜叶红未飞。
行行若有得,所得是无机。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出门,路上行人稀少。
山深处寺庙的钟声隐约可闻,阳光明媚,秋晨的露水微微闪烁。
溪水清澈见底,霜染的红叶尚未飘落。
我在路上逐步前行,似乎有所收获,但实际上所得到的却是无形的东西。

注释

  • 清晨:指早晨,象征新的开始。
  • 人行稀:路上行人稀少,表现出宁静的氛围。
  • 寺钟隐:寺庙的钟声隐约传来,意指远处的宁静。
  • 日杲:阳光明媚,形容光亮。
  • 秋露微:秋天的露水微微可见,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流水澄见底:水流清澈,以至于能看到水底。
  • 霜叶红未飞:秋霜使得叶子染红,尚未飘落,寓意着时光流转。
  • 行行若有得:行走过程中似乎有所收获。
  • 所得是无机:所获得的只是无形的东西,强调内心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文达,清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常常在平淡中见深意。

创作背景

本诗是在清晨出门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秋日早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行走中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出门》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晨图景。诗的开头“清晨出门去,路上人行稀”就为整首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随着诗人的行走,周围的环境逐渐浮现:山中寺庙的钟声、阳光的照耀、溪水的清澈、霜染红叶的美丽。这些意象不仅呈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特别是“行行若有得,所得是无机”一句,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在行走中所获得的感悟。这里的“无机”意指非物质的,强调了内心的领悟与自然界的联系。诗人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体会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满足,这种体会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极具匠心,既有清晨的宁静,又有秋天的萧瑟,形成了一种和谐而深远的意境。黄文达用精炼的文字捕捉了自然的瞬息万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晨出门去:清晨的时光,暗示新的开始,出门象征着探索。
  2. 路上人行稀:路上行人稀少,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山深寺钟隐:远处寺庙的钟声隐约可闻,象征着宁静与内省。
  4. 日杲秋露微:阳光明媚,秋露微微,营造出一种清新的自然景象。
  5. 流水澄见底:溪水清澈透明,象征着纯净与明亮。
  6. 霜叶红未飞:霜染的红叶尚未飘落,暗示着秋天的美丽与沉静。
  7. 行行若有得:行走中似乎有所收获,表达出对生命的感悟。
  8. 所得是无机:获得的只是无形的东西,强调内心的领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路上人行稀”“山深寺钟隐”,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意象:通过“清晨”、“流水”、“霜叶”等自然意象,构建出诗的整体氛围。
  • 比喻:用“无机”比喻内心的感悟,深化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在宁静的环境中,内心的感悟更为深刻。通过细腻的观察,诗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清晨: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2.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纯净。
  3. 霜叶: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时光的流逝。
  4. 寺钟:象征着宁静与内省。
  5. 日杲:象征着光明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路上人行稀”所表达的情感是: A. 热闹
    B. 宁静
    C. 忧伤

  2. “所得是无机”中的“无机”意指: A. 物质的东西
    B. 精神的领悟
    C. 自然的景象

  3.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王维的诗中常常融入禅意,而黄文达则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感悟。

李白《夜泊牛津》: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的作品更多展现了豪放与壮丽,而黄文达则更细腻、沉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