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色渐归芳树。愁思暗和疏雨。莫去倚阑干,帘外轻寒如许。无语。无语。谁识此时情绪。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颜色渐渐回到了芳香的树木上。愁苦的思绪在细雨中默默交织。不要去依靠栏杆,窗外的寒意如此轻微。无话可说。无话可说。谁能理解我此时的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色:春天的景色。
- 芳树:芬芳的树木,指春天的花木。
- 愁思:忧愁的思绪。
- 疏雨:细小的雨,形容春雨轻柔。
- 倚阑干:靠在栏杆上。
- 轻寒:微微的寒意。
- 无语:没有言语,指心情沉重或迷茫。
典故解析:
“倚阑干”常见于古诗词中,表示一种思念或沉思的情境;“春色渐归”反映了春天的复苏,象征着生命的重新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绣孙,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其诗词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而闻名,常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创作于春天,诗人可能经历了一段愁苦的情感期,借助春天的来临与细雨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复杂情绪和对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在清代的诗词中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意境而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开篇“春色渐归芳树”,诗人通过春天的景色引入,传达出一种生机与希望。然而,紧接着“愁思暗和疏雨”,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潜藏的忧愁,春天的明媚和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莫去倚阑干,帘外轻寒如许”,诗人以栏杆和帘外的寒意象征自己孤独的心境,仿佛是在抵挡外界的温暖,选择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之中。最后的“无语。无语。”则是情感的高潮,表达出一种无奈与孤独,令人心生共鸣。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内心愁苦的深刻体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色渐归芳树。
- 描述春天的色彩逐渐回到树木上,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
愁思暗和疏雨。
- 愁苦的情绪在细雨中暗自交织,表明内心的不安与忧愁。
-
莫去倚阑干,帘外轻寒如许。
- 劝自己不要依靠栏杆,因为窗外的寒意让人感到孤独和沉重。
-
无语。无语。
- 表达了无法言说的苦闷与迷茫,情感达到高潮。
-
谁识此时情绪。
- 质问谁能理解自己此刻的情感,突显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色彩与芳树相联系,生动形象。
- 对仗:如“愁思暗”和“疏雨”,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重复“无语”,加深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内心的愁苦,通过自然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强调了人心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色: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复苏。
- 芳树:代表着美好与情感的寄托。
- 疏雨:象征着细腻与柔情,隐喻内心的愁苦。
- 阑干:象征着思念与孤独的依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色渐归芳树”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来临
C. 冬天的寒冷
D. 夏天的炎热 -
“无语”在诗中重复出现,这一手法主要是为了? A. 增加诗的字数
B. 强调诗人的无奈与孤独
C. 让诗更有节奏感
D. 使诗更易记忆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与俞绣孙的同名作品,虽同名但情感基调不同,李清照的词多表现对爱情的思念,而俞绣孙则更多地在春天的景色中感受孤独与忧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