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陈永正
踯躅越王台路。
云送风迎高树。
妆影落桥边,
空认苑花流处。
休住。休住。
洒作千春红雨。
白话文翻译:
在越王台的路上踯躅不前,
云彩送来风,迎接着高大的树木。
妆容的影子映在桥边,
空自认得那流动的园中花朵。
不要停留,不要停留,
愿洒落如千春的红雨。
注释:
- 踯躅:犹豫不前,徘徊的样子。
- 越王台:越王台是古代越国国君的台阶,具有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
- 妆影:指的是打扮后的影子。
- 苑花:园中的花,象征着美好和芳香。
- 洒作千春红雨:意指如春天般绚烂的花瓣如雨般洒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永正,现代诗人,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其作品常融合古典诗词的韵味与现代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春天的午后,诗人漫步于越王台,感受到春日的气息与花香,进而引发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思考。
诗歌鉴赏:
《如梦令》是陈永正以清新婉约的笔调,描绘了他在越王台漫步时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就渗透出一种徘徊和犹豫的情绪,"踯躅"二字令人感受到一种难以决定的心态。接着,"云送风迎高树"描绘出一种自然的和谐与美丽,风与树的交融让人心旷神怡。诗中提到的"妆影落桥边",则暗示着美丽的外表和内心的感受之间的微妙关系,似乎在探讨外在与内在的统一。
尤其是最后两句"休住。休住。洒作千春红雨",通过反复的呼唤,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红雨既象征着春天的花瓣,也隐喻着对青春和美好的追求,整个诗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然而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踯躅越王台路":表达诗人徘徊在越王台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的思索。
- "云送风迎高树":描绘出自然的景象,云与风的交融使得高树显得愈加挺拔,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活力。
- "妆影落桥边":映射出诗人的自我意识,妆影不仅是外表的体现,更是内心情感的投影。
- "空认苑花流处":表达一种对美的认知与追求,然而这种认知却是空洞的,似乎难以真正把握。
- "休住。休住。":反复的呼唤,显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往美好的留恋。
- "洒作千春红雨":美好的愿望,愿意将这些美丽化为春天的红雨,象征着永恒的生机与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云送风迎”,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云和风被赋予了“送”和“迎”的动作,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命力。
- 意象:通过“妆影”、“苑花”等意象,表达了对美的感知和对时间的感慨。
-
主题思想: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青春和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怀念,同时也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越王台:象征着历史和文化,承载着对过往的怀念。
- 云与风: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与变化。
- 妆影:代表着外在的美与内心的情感。
- 苑花:美好的象征,代表着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 红雨:象征着生命的绚烂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踯躅”最接近的意思是?
A. 快速前进
B. 徘徊不前
C. 安静思考
D. 轻松愉快 -
诗句“云送风迎高树”中,云和风的作用是?
A. 减少树木的美感
B. 增加自然的生机
C. 代表人类的情感
D. 反映时光的流逝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是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但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陈永正的诗则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景象的描绘与思考。
解读: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深度和文化背景的展现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