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二十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9 08:42:45

花押分门御笔肥,竹竿勾勒粉霜微。

汴梁未破金兵远,不画军储只画鸡。

清醮罢,谏书稀。

浓梢墨尾势如飞。

凄凉老向黄龙府,故国鸡声逐梦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二十二首 其一
花押分门御笔肥,
竹竿勾勒粉霜微。
汴梁未破金兵远,
不画军储只画鸡。
清醮罢,谏书稀。
浓梢墨尾势如飞。
凄凉老向黄龙府,
故国鸡声逐梦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画家的情景,画家在用笔勾勒出细腻的花卉和竹子,尽管战乱尚未结束,他却选择不画军储的悲惨,而是画出温暖的鸡。这表明他对故国的思念。清醮仪式结束后,谏书变得稀少,画家的笔势如飞,表达出对往昔的无尽怀念和对故国的渴望。

注释:

  • 花押:指画家落在画上的印章,象征着权威和身份。
  • 御笔:指皇帝的笔,借用来形容画技精湛。
  • 汴梁: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曾是北宋的都城。
  • 金兵:指金朝的军队,代表外敌入侵。
  • 清醮:一种祭祀活动,象征着清净和祥和。
  • 黄龙府:指黄龙山上的地方,象征着故国的归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奕绘,清代诗人,擅长书画,作品多以自然和故国为主题,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忧虑和怀念,结合个人的身世和历史背景,展现了对和平和安宁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描绘画家的创作过程,展现了作者在战乱岁月中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中“花押”和“竹竿”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绘画技艺,也象征着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画作的描述,逐渐引入对故国的思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是“汴梁未破金兵远”一句,揭示了历史的伤痛和对未来的渺茫。在描绘完美的自然之后,诗人转向对政治局势的思考,表达了对故国的忧虑和对更美好未来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远,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花押分门御笔肥”:画家用厚重的笔触勾勒出花的形态,似乎在为画作注入生命。
    • “竹竿勾勒粉霜微”:竹子在清霜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细腻,象征着清冷和孤寂。
    • “汴梁未破金兵远”:历史的伤痛仍在,金兵虽然遥远,但对往日繁华的眷恋仍在。
    • “不画军储只画鸡”:选择画出温暖的鸡,暗示对平和生活的渴望。
    • “清醮罢,谏书稀”:清醮结束后,政治事务变得稀少,体现了朝政的无奈。
    • “浓梢墨尾势如飞”:画笔的速度和激情,象征着对创作的热爱。
    • “凄凉老向黄龙府”:老年人向往黄龙府,暗含对故国的怀念。
    • “故国鸡声逐梦归”:鸡鸣声引发对故土的梦回,表达了一种归属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浓梢墨尾势如飞”通过比喻展现了画家的灵动与创作热情。
    • 对仗:“清醮罢,谏书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国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象征美好与生命。
    • :象征坚韧与清高。
    • :象征平和与安宁。
    • 故国:象征归属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汴梁”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南京
    • B. 开封
    • C. 北京
    • D. 西安
  2. “清醮罢,谏书稀”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政事的关注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对战争的恐惧
    • D. 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

  1. B. 开封
  2. B. 对生活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奕绘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前者通过画作表达思乡之情,而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情感的波动。两者都蕴含着浓厚的乡愁,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故土的依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奕绘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