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𪕋》

时间: 2025-01-26 00:32:19

野人献竹𪕋,腰腹大如盎。

自言道旁得,采不费罝网。

鸱夷让圆滑,混沌惭瘦爽。

两牙虽有馀,四足仅能仿。

逢人自惊蹶,闷若儿脱襁。

念此微陋质,刀几安足枉。

就擒太仓卒,羞愧不能飨。

南山有孤熊,择兽行舐掌。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竹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野人献竹,腰腹大如盎。
自言道旁得,采不费罝网。
鸱夷让圆滑,混沌惭瘦爽。
两牙虽有馀,四足仅能仿。
逢人自惊蹶,闷若儿脱襁。
念此微陋质,刀几安足枉。
就擒太仓卒,羞愧不能飨。
南山有孤熊,择兽行舐掌。

白话文翻译:

一位野人送来一根竹子,竹子的腰身和腹部大得像一个大罐子。他自称是在路边找到的,采摘竹子一点也不费力。鸱夷(古代一种动物)虽然滑溜,但混沌(原始的状态)却感到羞愧,显得单薄而清新。尽管竹子有两根牙,但它的四肢却只能勉强模仿。每次遇到人时,它都会吓得跳起来,像个脱离襁褓的孩子。想到这竹子微薄的品质,我不禁感到这刀子也未必能切合其身。即使是俘获了太仓的士兵,我也因羞愧而无法享用。南山上有一只孤独的熊,选择着猎物,舔着爪子。

注释:

  • 野人献竹:指野人送来竹子,表现了竹子的来源。
  • 腰腹大如盎:形容竹子的粗大,夸张了竹子的体积。
  • 道旁得:在路边找到的意思。
  • 鸱夷:古代一种鸟或动物。
  • 混沌:指原始状态或混乱的状态。
  • 两牙:竹子的节,形容竹子的特性。
  • 四足仅能仿:指竹子的结构和形态。
  • 闷若儿脱襁:形容竹子的惊恐状态,像婴儿失去襁褓般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作品融诗、文、书、画于一体,风格多样,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因其身世坎坷,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竹子在诗中象征着自然的纯真与简单,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竹子的描写入手,结合了野人献竹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竹子的形态与性格。苏轼通过对竹子特征的细致刻画,展示了其独特的美感与灵性。诗中“野人献竹”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描述,更是对自然的赞美与思考。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坚韧与清雅,苏轼通过竹子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诗的后半部分则流露出一种对自我和社会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困惑。整首诗的情感复杂,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沉思,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人献竹:开篇引入,设置了场景。
  2. 腰腹大如盎: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粗大。
  3. 自言道旁得:说明竹子的来源,强调自然的无造作。
  4. 采不费罝网:表达了采摘竹子的轻松。
  5. 鸱夷让圆滑:暗示竹子外形的独特。
  6. 混沌惭瘦爽:对比竹子的清新与混沌状态的羞愧。
  7. 两牙虽有馀:强调竹子的特性。
  8. 四足仅能仿:形容竹子的局限性。
  9. 逢人自惊蹶:描绘竹子在遇人时的惊恐。
  10. 念此微陋质:反思竹子的品质。
  11. 刀几安足枉:表达对工具的无奈。
  12. 就擒太仓卒:提到社会中的困境。
  13. 羞愧不能飨:对自我反思的羞愧。
  14. 南山有孤熊:结尾引入孤独的形象,象征深邃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大罐子,形象生动。
  • 拟人:竹子被赋予了惊恐的情感。
  • 对比:竹子的清新与混沌的羞愧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竹子的形态和特性,反映了自然的纯真和人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我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坚韧与清雅。
  • 野人:代表自然与原始的状态。
  • 孤熊:象征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野人献竹”的意图是什么? A. 描述竹子的特性
    B. 提及竹子的来源
    C. 表达对人的惊讶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混沌”主要指什么? A. 一种动物
    B. 原始状态
    C. 竹子的品质
    答案:B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思考
    C. 对竹子的描写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比较作品

  • 王维《竹里馆》
  • 陶渊明《饮酒》

这两首作品同样描写了竹子,王维强调了竹子的清雅和隐逸,而陶渊明则表达了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两者都与苏轼的诗歌有相似之处,但各自侧重点不同,各具魅力。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