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藤蓑词○藤蓑白沙隐服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6 11:32: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籊籊江门旧钓竿。如今落手尽清閒。
鳞鳞三六双双鲤,历历千重叠叠山。
斜月落,晓霜残。藤蓑耐得一江寒。
橛头信水亭亭去,鲸浪惊雷午梦安。
白话文翻译:
在江门的水边,昔日的钓竿静静地放着,如今却闲散无事。
水中游动的鲤鱼成双成对,与层层叠叠的山影相映成趣。
斜月已落,清晨的霜仍在残留。藤蓑能耐得住这江水的寒冷。
钓竿稳稳地立在水面上,随着水流轻轻漂荡,浪花翻涌,仿佛在梦中安然无恙。
注释:
- 籊籊: 形容轻微的声响,指的是水流或风声。
- 江门: 指江河的入海口或交汇处。
- 鳞鳞: 形容鱼群的样子,像是鱼鳞一样闪烁。
- 斜月: 指的是斜挂的月亮,暗示时间已晚。
- 藤蓑: 用藤条编织的蓑衣,能防水,隐喻渔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湘山,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致力于儒学研究,尤其对理学有深刻的见解,其诗歌风格朴实自然,常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王夫之隐居生活时期,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借由钓鱼的闲适,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鹿鸪天·藤蓑词》充满了对自然的深情描绘和对人生的哲思。诗人以钓鱼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个闲适、宁静的生活状态。在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江边的静谧与清幽,旧钓竿被遗弃,寓意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闲适接受。接着,诗中描绘了鲤鱼在水中嬉戏与山影交错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斜月落,晓霜残”一联则通过时空的变换,带来了一种静谧而略显孤寂的氛围。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更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藤蓑耐得一江寒”则表现出诗人在寒冷中依然保持的淡然心态,表现了他不为外物所扰的高洁品格。
最后两句“橛头信水亭亭去,鲸浪惊雷午梦安”通过生动的比喻,将钓竿和水流联系起来,暗示了生活中的波折与安宁。即使在波涛汹涌的社会中,诗人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籊籊江门旧钓竿: 描述了江边安静的环境与昔日渔钓的情景。
- 如今落手尽清閒: 现在手中的钓竿已落下,诗人感受到无尽的闲适。
- 鳞鳞三六双双鲤: 形容水中游动的鲤鱼成群,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生机。
- 历历千重叠叠山: 细致地呈现出山的层次感,强调自然的壮丽。
- 斜月落,晓霜残: 通过时间的变化,描绘了清晨的氛围。
- 藤蓑耐得一江寒: 表达了诗人的耐心与对寒冷的应对。
- 橛头信水亭亭去: 形象地描绘了钓竿随水流轻轻漂荡的场景。
- 鲸浪惊雷午梦安: 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 “鲸浪惊雷”形象地比喻了自然的威力。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鳞鳞三六”与“历历千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动荡时代中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安宁心境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江门: 象征着生活的起点和归宿。
- 钓竿: 代表着闲适与自得的生活态度。
- 鲤鱼: 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斜月: 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藤蓑: 象征着渔人的坚韧与不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旧钓竿”象征什么? A. 过去的回忆
B. 渔人的工具
C. 自然的美 -
“鳞鳞三六双双鲤”中描绘了什么? A. 水中的鱼
B. 天上的云
C. 地上的花 -
诗中提到的“鲸浪惊雷”是用来比喻什么? A. 自然的平静
B. 自然的威力
C. 人生的忧愁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闲适生活的追求。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山水自然描绘宁静的生活。
诗词对比:
王夫之与陶渊明在诗歌中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但王夫之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社会动荡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内心的恬淡与自得。两者虽然背景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