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二》

时间: 2025-01-26 23:50:46

谁倍长卿惟四壁,乱山残雪归来。

征车辘辘困风埃。

高歌随铁板,挟策向金台。

白酒新亭家国泪,繁忧何地堪埋。

援琴无限广陵哀。

屋梁惊落月,秋雨冷莓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其二
作者: 王易 〔清代〕

谁倍长卿惟四壁,
乱山残雪归来。
征车辘辘困风埃。
高歌随铁板,
挟策向金台。
白酒新亭家国泪,
繁忧何地堪埋。
援琴无限广陵哀。
屋梁惊落月,
秋雨冷莓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离乱的思考与感慨。开头提到的“长卿”指的是屈原,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人描述了回到故乡时,看到乱山残雪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征车的辘辘声与风尘交织,令他感到困扰。接着,诗人高歌以排解内心的愁苦,向理想的金台进发。新亭白酒,泪水与家国情怀交织,愁苦的心情无处倾诉。援琴奏响的“广陵哀”更是表达了无尽的悲痛。最后,月光落下,屋梁惊动,秋雨中的莓苔冷冷清清,增添了孤独与哀伤的氛围。

注释:

  • 长卿:指屈原,因其名为屈平,字原,号长卿,寓意忧国伤时。
  • 高歌随铁板:指在战乱中高唱激励士气的情景。
  • 金台:指理想或目标,可能是古代的政治中心或理想之地。
  • 广陵哀:广陵是古地名,乐曲之名,传达悲伤情感。
  • 莓苔:指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苔藓,象征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易,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他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下,常常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动乱,诗人借古抒怀,表达对家国的忧虑与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临江仙 其二》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词作。王易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充满忧伤的内心世界,诗中通过对“长卿”的提及,瞬间将诗人的情感与屈原的遭遇相联系,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诗的开篇即以“谁倍长卿惟四壁”引入,暗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感。接下来的“乱山残雪归来”描绘出一幅荒凉的景象,象征着动荡不安的时局,令人倍感心痛。

在“白酒新亭家国泪”中,诗人将酒与泪水相结合,暗示酒是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和悲伤的寄托。此时,忧愁无处倾诉,情感愈发浓烈。后文提到的“援琴无限广陵哀”,则通过音乐的表达,传达出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伤。

整首词通过描写个人的感受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深刻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倍长卿惟四壁:感慨自己如屈原般孤立无援,只剩四壁相伴,暗示孤独。
  2. 乱山残雪归来:返回故乡时,看到残雪,象征着动荡与凄凉。
  3. 征车辘辘困风埃:征战的车辙声令人心烦意乱,暗示战乱的困扰。
  4. 高歌随铁板:在艰难中高唱,激励自己,向理想努力。
  5. 挟策向金台:携带着理想与希望,努力寻求出路。
  6. 白酒新亭家国泪:在新亭饮酒,泪水与家国情怀交织,充满悲切。
  7. 繁忧何地堪埋:忧愁无处安放,情感愈发沉重。
  8. 援琴无限广陵哀:弹琴诉说无尽的哀伤,情感得以宣泄。
  9. 屋梁惊落月:月光照落,带来孤独与忧伤的氛围。
  10. 秋雨冷莓苔:秋雨淅沥,苔藓冷清,象征孤寂与悲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忧愁与泪水相连,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白酒新亭家国泪”,增强音乐感与韵律感。
  • 意象:通过“乱山”、“残雪”、“秋雨”等意象传递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以及自身孤独的感受,情感深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 长卿:象征对国家破亡的哀叹。
  • 乱山残雪:代表动乱与失落的时代背景。
  • 白酒:象征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 广陵哀:音乐意象,表达无尽的悲痛。
  • 秋雨冷莓苔:象征孤独与冷清的环境,强化情感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哪位历史人物与诗中的“长卿”相关?

    • A. 李白
    • B. 屈原
    • C. 杜甫
  2. “白酒新亭”中的“新亭”指的是什么?

    • A. 新建的亭子
    • B. 一种酒
    • C. 诗人心中的理想
  3. 诗中提到的“秋雨冷莓苔”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悲凉
    • C. 兴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王易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王易更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关切。王易的意象更为细腻,情感层次丰富,而杜甫则更直接、雄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王易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