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把长竿后,生涯逐水涯。
尺鳞堪易酒,一叶便为家。
晒网炊烟起,停舟月影斜。
不争鱼得失,只爱傍桃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水边捕鱼的生活。作者自己拿着长竿,随着水流生活。捕到的鱼可以换酒喝,一片小舟便是自己的家。晒网时炊烟袅袅升起,停船时月影斜斜映照。作者不在乎鱼的得失,只喜爱在桃花树旁的宁静与美好。
注释:
- 长竿:指捕鱼的渔竿。
- 生涯:生活、职业。
- 尺鳞:指小鱼,鱼的长度用尺来衡量。
- 易酒:可以换酒。
- 一叶便为家:一只小船便是自己的家。
- 晒网:将渔网晾晒。
- 炊烟:做饭时升起的烟。
- 月影:月光的影子。
- 不争鱼得失:不在乎捕到多少鱼。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桃花”象征着美好生活和宁静的环境,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朴臣,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渔民生活的描绘。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和渔民生活的关注,也展示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渔》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渔家生活,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渔者与自然的和谐。开头两句“自把长竿后,生涯逐水涯”,通过自我描绘,展现了渔者的生活状态。他不追求繁华,而是追随水边的生活,这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的洒脱。接下来的“尺鳞堪易酒,一叶便为家”,则表达了渔者对生活的满足和简单快乐。一小片鱼可以换来一壶酒,而一只小船就可以成为他的家,生活的简单却充满乐趣。
“晒网炊烟起,停舟月影斜”则描绘了渔民日常生活的场景,炊烟袅袅升起,月影斜照,营造出一种恬静而美好的意境。在这种宁静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最后一句“不争鱼得失,只爱傍桃花”,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诗人不在乎捕到多少鱼,而是享受与桃花相伴的静谧时光,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自把长竿后:自己拿着渔竿,暗示渔者的独立与自给自足。
- 生涯逐水涯:生活随着水而流动,反映出渔者自由的生活方式。
- 尺鳞堪易酒:小鱼可以换酒,表达对生活的满足。
- 一叶便为家:一只小船就是他的家,象征简朴的生活。
- 晒网炊烟起:渔者的日常活动,描绘生活的真实。
- 停舟月影斜:夜晚的宁静,营造诗意的氛围。
- 不争鱼得失:对待生活的态度,反映一种超然的境界。
- 只爱傍桃花:对自然与美的追求,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晒网炊烟起,停舟月影斜”展现了诗的和谐美。
- 比喻:将小船比作家,寓意简单生活的满足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渔家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长竿:象征渔者的职业与生活方式。
- 尺鳞:小鱼象征简单的幸福。
- 一叶:小船象征着家的温暖与安全。
- 桃花:象征美好、宁静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尺鳞堪易酒”中的“尺鳞”指的是: A. 大鱼
B. 小鱼
C. 其他水生物
D. 鳝鱼 -
诗人不在乎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鱼的得失
C. 捕鱼的技巧
D. 渔网的质量 -
诗中提到的“桃花”象征着: A. 财富
B. 美好生活
C. 家庭
D. 友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描绘渔民生活的另一首诗,展现相似的主题。
- 《春江花月夜》:同样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比较马朴臣的《渔》和李白的《夜泊牛津口》,两者均有与自然交融的主题,但李白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而马朴臣则强调了对简单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桃花源记》与自然生活相关的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