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夕
马朴臣 〔清代〕
何关人事说年年,泼眼银河分外妍。
间杀半湾无主月,幻成一片有情天。
别离最苦仙难免,飘泊经秋客可怜。
夜半那堪邻舍女,喁喁乞巧不知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说什么呢?年复一年,人事无常,何必多谈呢?银河在眼前分外美丽,照耀得人心醉神迷。月亮在半湾水面上孤独无主,仿佛幻化成了一片有情的天空。别离是最苦的,连仙人也难以避免;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里更是令人怜惜。夜深时分,听到邻舍的女孩在轻声乞巧,怎能忍心入眠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泼眼:形容眼前的银河如泼墨般美丽。
- 无主月:指孤独的月亮,没有陪伴。
- 幻成:变幻成,形容不真实的感觉。
- 乞巧:指七夕节的乞巧活动,女子向织女乞求巧手。
典故解析:
- 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和织女每年七夕才能相会,象征着爱情的坚贞。
- “别离最苦”:表达对离别的痛苦感受,常见于古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朴臣,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社会生活,其诗风清新、细腻,常运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创作于七夕这一传统节日,诗人通过描绘夜空和银河的美丽,表达对离别和孤独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在节日中对爱情和团圆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七夕》通过描绘银河和月亮的美丽景象,巧妙地引入了人们对爱情和团圆的渴望。开篇提到“何关人事说年年”,诗人似乎在反思人事的无常,暗示面对流逝的时光和离别的苦涩,往往难以言说。而银河在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意象,它分外妍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象征着人们心中的理想和渴望。接着,诗人提到“无主月”,引入一种孤独的情感,使人联想到在这美丽的夜晚,内心的空虚与寂寞。
“别离最苦仙难免,飘泊经秋客可怜”一句,诗人直接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尤其是对身处他乡的游子的同情。最后一句提到邻舍女儿乞巧时的情景,既是节日的氛围,也反映了人们在美好时刻的无奈与无眠,给整首诗带来了深沉的情感。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绘与真挚的情感结合,展现了对七夕节日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对爱情与团圆的渴望以及对孤独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关人事说年年:质疑人事无常,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泼眼银河分外妍:描绘银河的美丽,增强视觉冲击力。
- 间杀半湾无主月:月亮的孤独与无助,象征内心的孤独。
- 幻成一片有情天:一片充满情感的天空,暗示着对爱情的向往。
- 别离最苦仙难免:离别之苦,连神仙也难以逃避,强调离别的普遍性和痛苦。
- 飘泊经秋客可怜:对漂泊者的同情,强调了孤独感。
- 夜半那堪邻舍女:夜深时听到邻舍的女孩,表达出对情感的敏感。
- 喁喁乞巧不知眠:乞巧的声音使人无法入眠,突出节日的氛围与个人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银河与月亮的比喻,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拟人:将银河和月亮赋予情感,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七夕为背景,突显了离别的痛苦与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人们在美好节日中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折射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河:象征着美丽与理想,也代表了遥不可及的爱情。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暗示离别的苦楚。
- 秋:秋天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反映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七夕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
诗中“无主月”意指什么? A. 月亮孤独
B. 月亮明亮
C. 月亮圆满
D. 月亮升起 -
诗人对漂泊者的态度是? A. 同情
B. 憎恨
C. 不在乎
D. 喜欢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描绘夜晚景色与思念。
- 《秋夕》(杜甫)——关于秋天与思乡的诗。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七夕》的对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月亮的思考和思乡情感,但《静夜思》更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七夕》则通过节日背景深化了对爱情与离别的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七夕的传说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