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左白石翁郎夫吴静山徐粼哉张篁村游西山》
时间: 2025-02-04 15:27: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词名称: 偕左白石翁郎夫吴静山徐粼哉张篁村游西山
作者: 马朴臣 〔清代〕
诗歌内容:
憔悴碧云寺,高台半已倾。
有形皆佛累,不坏是泉声。
旧表何人冢,丰碑上相名。
凭阑发三叹,僧茗照颜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和朋友们游览西山时的所见所感。诗人来到碧云寺,看到寺庙显得憔悴,半边的高台已经倾斜。所有的事物都仿佛像佛一样受到了压迫,唯有那泉水的声音依然清澈不变。古老的墓碑上刻着谁的名字呢?而在丰碑上又有怎样的故事?诗人凭阑而立,发出三声叹息,僧人的茶水照耀着他的容颜,让他感到宁静而清新。
注释
字词注释
- 憔悴:形容憔悴、衰败的样子。
- 碧云寺:寺庙的名称,常见于山水诗中。
- 高台:指寺庙的高处或平台。
- 有形皆佛累:形容一切事物都似乎承载着佛教的教义和压迫。
- 不坏是泉声:泉水的声音不受影响,依然清脆。
- 旧表:旧的墓碑或标志。
- 丰碑:象征历史或伟大的成就。
- 凭阑:靠在栏杆上。
- 三叹:叹息三次,表示感慨。
典故解析
- 碧云寺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是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时吟咏的地方。
- 泉水的声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清净和幽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朴臣,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但其诗作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游历密切相关,反映了他对西山及碧云寺的感受,可能是在游览过程中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碧云寺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自然与佛教文化的深厚联系。开头“憔悴碧云寺”一句,便将寺庙的状态与诗人的心情紧密相连,令人感受到一种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接着提到“有形皆佛累”,将周遭的事物与佛教的理念结合,表达出一种对生命重负的感慨。
泉水的声音在这首诗中起到了对比的作用,它的清澈与寺庙的衰败形成鲜明对照,仿佛在提醒诗人,即使外在环境变迁,内心的宁静与清澈依然存在。结尾的“僧茗照颜清”则暗示了通过与僧人的交流和品茶的过程,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清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历史及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憔悴碧云寺:直接描绘了碧云寺的衰败,暗示时间的无情。
- 高台半已倾:高台的倾斜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文明的衰退。
- 有形皆佛累:用“佛累”表达出一切事物都似乎承载着重负,反映诗人的感慨。
- 不坏是泉声:泉水的声音代表着纯净与永恒,形成对比。
- 旧表何人冢:引发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增添了怀旧气息。
- 丰碑上相名:丰碑上的名字与历史成就相联系,富有文化内涵。
- 凭阑发三叹:抒发感慨,表现出诗人的情感波动。
- 僧茗照颜清:通过僧人的茶水,传达出心灵的宁静与清澈。
修辞手法
- 隐喻:将泉水的声音与内心的清澈相联系。
- 对比:寺庙的衰败与泉水的清澈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泉水被赋予了不受时间影响的特性,增强了诗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时间对自然与人文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通过对碧云寺的描绘,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永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云寺:象征着宗教与内心的宁静。
- 泉声:代表自然的纯净与生命的流动。
- 丰碑:象征着历史与记忆的承载。
- 僧茗: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心灵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憔悴碧云寺”中的“憔悴”意为:
a) 生机勃勃
b) 衰败无力
c) 富丽堂皇 -
诗中提到的泉水声音的作用是:
a) 增加喧闹
b) 反映内心的宁静
c) 描述天气变化 -
“凭阑发三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a) 快乐
b) 感慨
c) 无聊
答案
- b) 衰败无力
- b) 反映内心的宁静
- b) 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与马朴臣的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注重山水的描绘,而马朴臣则更强调人文的反思。
- 孟浩然《春晓》表达了对春天的欢快与生机,而马朴臣的诗则显得更加沉思与忧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大观》
以上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