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太守后庭歌》
时间: 2025-01-10 18:34: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敦煌太守才且贤,
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
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
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
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
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
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
射得半段黄金钱,
此中乐事亦已偏。
白话文翻译
敦煌的太守才德兼备,
治理地方没有什么事情,安然入睡。
太守到来时,山中泉水涌出,
黄沙滩涂上,百姓在辛勤耕作。
敦煌的老人白发苍苍,
希望太守能再多留五年。
城头明月升起,星星满天,
在雅致的房间里设酒筵。
美人们妆扮得红艳动人,
发髻高高垂下,插着金钿。
醉坐于红烛前,
却不知道钩子在什么地方。
为了你,我手握珊瑚鞭,
射下半段黄金的钱,
这一切乐事,真是特别。
注释
- 太守:地方官员,负责治理郡县。
- 高枕眠:安然入睡,形容生活安逸。
- 黄砂碛:指的是敦煌地区的沙漠或沙地。
- 耆旧:年长的老人,指有经验的长辈。
- 红妆:指女子的妆容,鲜艳的装扮。
- 高髻:指女性的发型,通常是将头发高高盘起。
- 藏钩:指将钩子藏在酒杯旁,暗示醉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月出星满天”,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而“曲房置酒”则是古代宴会的一种形式,体现了当时的社交文化。诗中提到的“珊瑚鞭”和“黄金钱”,则暗示了财富的象征,显示出诗人对于生活的享受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子美,号青山,出生于今新疆地区。岑参的诗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写戍边生活和壮丽的自然风光,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
《敦煌太守后庭歌》创作于岑参担任敦煌太守期间,显示了他在地方治理中的得意与安逸,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诗歌鉴赏
《敦煌太守后庭歌》通过描绘敦煌太守的安逸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权力的享受。诗中以太守的贤明与民众的安居乐业为背景,表现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诗的开头写太守才德兼备,治理有道,随后描绘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景象,如泉水涌出、百姓耕作等,营造了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
接下来的描写转向宴会,诗人在酒席上描绘了美人的妆容和醉酒的情景,表现出一种生活的享乐与欢愉。美人的红妆和高髻,象征着青春与美丽,而“醉坐藏钩”则暗示了诗人的放纵与沉迷。最后,诗人以“珊瑚鞭”和“黄金钱”来收尾,强调了权力与财富带来的乐趣,整个诗篇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敦煌太守才且贤:介绍太守的才德。
- 郡中无事高枕眠:说明地方安宁,太守安然无忧。
- 太守到来山出泉:描绘太守到来时的美好自然景象。
- 黄砂碛里人种田:表现百姓在黄沙中辛勤耕作。
- 敦煌耆旧鬓皓然:提到敦煌的老人,表现地方的安宁。
- 愿留太守更五年:表达老人对太守的留恋。
- 城头月出星满天:描绘夜晚的美丽景象。
- 曲房置酒张锦筵:宴会的热闹场景。
- 美人红妆色正鲜:描绘美人妆容的鲜艳。
- 侧垂高髻插金钿:美人的发饰,增加视觉美感。
- 醉坐藏钩红烛前:描绘醉酒的情景。
- 不知钩在若个边:表现醉态的迷离。
- 为君手把珊瑚鞭:为了太守,手握珊瑚鞭。
- 射得半段黄金钱:象征财富的获得。
- 此中乐事亦已偏:强调享乐的特别之处。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珊瑚鞭”比喻太守的权力与地位。
- 对仗:如“月出星满天”和“红妆色正鲜”形成对照。
- 排比:通过列举美人的妆容与醉态,增强描写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摹太守的安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享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守:代表治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 泉水:象征滋润与生机,寓意自然的恩赐。
- 红妆:女性的美丽,象征青春与魅力。
- 醉酒:象征享乐与放纵,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太守在郡中是怎样的状态?
A. 忙碌
B. 安然入睡
C. 忧虑重重
D. 行踪不明 -
诗中描写的夜晚有什么特点?
A. 风大
B. 明月升起、星星满天
C. 乌云密布
D. 雷阵雨 -
美人的发饰是什么?
A. 花环
B. 金钿
C. 珍珠
D. 斗笠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岑参的《敦煌太守后庭歌》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盛世的景象,但岑参侧重于个人享乐与地方治理的和谐,而王之涣则表现了对广阔天地的遐想与豪情,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全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