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碛》

时间: 2025-01-10 22:11:44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碛
作者: 岑参 〔唐代〕

黄沙碛里客行迷,
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
行到安西更向西。


白话文翻译:

在黄沙弥漫的碛中,旅客迷失了方向,
四周望去,云天压得很低。
人们说大地尽头天也尽头,
但是走到安西后,还得继续向西行。


注释:

字词注释:

  1. :指沙漠或沙石满地的地方。
  2. 客行迷:客人在旅途中迷失了方向。
  3. 四望:四处观看。
  4.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是唐代的一个重要军事和行政区域,位于今新疆地区。

典故解析:
“地尽天还尽”表达人在这片荒凉的沙漠中,似乎无边无际,暗示了人们在旅行中遇到的艰难和困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字与之,号景山,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703年,卒于770年。他的诗风豪放,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作品多体现出对壮丽自然和边境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岑参的《过碛》创作于他作为军人出征边疆期间,反映了他在沙漠地区旅行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旅途艰辛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过碛》是岑参的一首典型边塞诗,诗中展现了大漠孤烟的壮阔背景,表现了旅人行走于荒凉沙漠中的迷惘与无奈。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直接点出旅人的困境,黄沙的浩荡与无尽让人难以辨认方向,表现出自然环境的严酷和人类的渺小。接下来的“四望云天直下低”,进一步渲染了诗歌的氛围,云天的低沉压迫感让人倍感窒息,仿佛天地都在这片沙漠中凝重得无法呼吸。

“为言地尽天还尽”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在此环境中产生的绝望感,似乎行走到哪里都是无尽的荒漠,然而“行到安西更向西”则展现了旅人不屈的精神,尽管行路艰辛,仍然要继续前行。这种矛盾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与无奈,也有对人类意志力的赞美,彰显出岑参作品中常见的英雄主义精神。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黄沙、云天等自然景象构建出一种孤独与壮美并存的境界,读来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和人类的渺小。诗人在描绘边塞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勇气与坚持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沙碛里客行迷:描绘了旅人在黄沙弥漫的碛中迷失方向,表现出旅途的艰难。
  2. 四望云天直下低:四周的景象让人感到压抑,天空似乎也因为黄沙而显得低沉。
  3. 为言地尽天还尽:人们传言,这里地的尽头就是天的尽头,暗示着无尽的孤寂与荒凉。
  4. 行到安西更向西:虽然面临困境,但旅人依然朝着安西继续前行,表现出勇敢与执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云天”比喻一种压迫感。
  • 对仗:诗的结构对称,展现出和谐美感。
  • 夸张:如“地尽天还尽”表现荒凉的极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在荒凉的自然环境中,旅人所感受到的迷茫与坚持,体现出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不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黄沙:象征着荒凉与无尽,代表了旅途中遇到的困难。
  2. 云天:象征着压迫感,展现出苍茫与孤独。
  3. 安西:作为目标的地点,象征着希望与坚持的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黄沙碛里客行迷”中的“碛”指的是什么?
    A. 山脉
    B. 沙漠
    C. 河流

  2. 诗中提到的“安西”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东北
    B. 西北
    C. 南方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乡愁
    B. 迷茫与坚持
    C. 爱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岑参的《过碛》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体现了对壮丽景色的描绘,但岑参更加强调旅途的艰辛与孤独,而王之涣则展示了登高望远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岑参诗集》
  3.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