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苜蓿峰寄家人》

时间: 2025-01-10 22:19:11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苜蓿峰寄家人
作者:岑参

苜蓿峰边逢立春,
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
不见沙场愁杀人。

白话文翻译:

在苜蓿峰边迎来了立春,
胡芦河上泪水沾湿了手巾。
闺房中只是在空虚地相思,
无法在沙场上见到你,心中愁苦万分。

注释:

  • 苜蓿峰:一种山峰,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高峰,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天的开始,象征着新的生机。
  • 胡芦河:可能是指某条实际存在的河流,暗示诗人身处的环境。
  • 泪沾巾: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思念而流泪的情景。
  • 闺中:指的是女性的居所,常用于表达思念之情。
  • 沙场:指战场,表示诗人对家人或爱人的担忧与思念。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唐代诗人多以个人情感为主线,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与对战争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以豪放、奔放和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边疆风光和士兵的生活,常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岑参身处边疆,面对战乱与离别,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与对战争的忧虑。在立春之际,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诗人却因远离家乡而倍感孤独。

诗歌鉴赏:

岑参的《题苜蓿峰寄家人》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边塞诗。诗中通过对立春的描绘,传达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但诗人却因身处异乡而感到无尽的孤独和思念。首句“苜蓿峰边逢立春”设置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场景,然而随之而来的“胡芦河上泪沾巾”却将这种美好瞬间转化为对家人的深刻思念,泪水象征着思念的苦涩与无奈。

后两句“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对闺中亲人的思念与对战场上危险的担忧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全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深刻内心世界,以及对家人和家国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苜蓿峰边逢立春”:诗人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暗示着新的开始。
    • “胡芦河上泪沾巾”:在美丽的春天,诗人却因思念而泪流满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 “闺中只是空相忆”:在家中,诗人只能空自回忆,表现出孤独。
    • “不见沙场愁杀人”:无法亲身见到家人,心中充满对战争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担心。
  •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生机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泪水、河流等意象,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比喻:将思念比作泪水,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与对战争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在边疆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苜蓿峰:象征着遥远和思念。
  • 立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泪水:表现了思念的痛苦与无奈。
  • 沙场:象征战争与不安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苜蓿峰”代表什么? A. 春天的景象
    B. 思念的地方
    C. 战场

  2. 诗人因为什么而流泪? A. 看到春天的美景
    B. 思念家人
    C. 战争的残酷

  3. “闺中只是空相忆”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孤独与思念
    C. 对战争的热爱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王昌龄《出塞》

诗词对比

  • 岑参与王之涣的边塞诗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岑参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对家人的担忧,而王之涣则更多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