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时间: 2025-01-10 22:10: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作者: 岑参
亭高出鸟外,客到与云齐。
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
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
酒榼缘青壁,瓜田傍绿溪。
微官何足道,爱客且相携。
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虢州西亭时的美丽景色和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亭子高出鸟儿的飞翔,客人到达时与云相接。树木点缀着千家小屋,天际环绕着低矮的山岭。残余的彩虹挂在陕西北部,急促的雨水经过关西。酒坛靠在青色的墙壁旁,瓜田旁边流淌着绿溪。微不足道的官职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重要的是与朋友们一起欢聚。唯有故乡的景色,让我依依不舍,望着远方却不迷失方向。
注释:
- 亭:指观景亭,供人休息和观景的建筑。
- 出鸟外:意指亭子高于鸟类飞翔的高度。
- 千家小:形容房屋众多而小巧。
- 万岭低:形容周围山岭众多而低矮。
- 残虹:指残留的彩虹。
- 急雨:形容雨势来得急骤。
- 酒榼:酒坛,装酒的器具。
- 绿溪:清澈的溪流,描绘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今山西省。其诗风豪放,常描绘边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士兵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安定、文化繁荣时期,诗人常与友人登高望远,抒发胸怀,寄情山水。
诗歌鉴赏:
岑参的《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是一首典型的描写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和自己与朋友的亲密关系。诗的开头“亭高出鸟外,客到与云齐”即点出亭子的高度,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视角,仿佛置身于云端,与自然融为一体。接着,树木与房屋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和谐的气氛,突显了秋季的宁静与美好。
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诗人又不忘表达与朋友间的情谊。诗中提到“微官何足道,爱客且相携”,表达了对官职的轻视,认为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更为重要。诗的最后两句“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则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既有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也有对故乡的思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还反映了友谊的珍贵和对故乡的深情,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亭高出鸟外:描绘亭子高耸的景象,超越了鸟类的飞翔高度,象征着高远的视野。
- 客到与云齐:比喻诗人在此时此刻的心情与云相接,表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 树点千家小:树木如点缀般分布在千家万户之间,展现出繁华宁静的乡村景象。
- 天围万岭低:天空环抱着低矮的山岭,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自然环境。
- 残虹挂陕北:残余的彩虹如挂在陕北的天空,增添了自然景色的诗意。
- 急雨过关西:描绘天气变化,急雨扫过关西,展现了自然的多变与生机。
- 酒榼缘青壁:酒坛靠在青色的墙壁旁,营造出一种悠闲的饮酒氛围。
- 瓜田傍绿溪:描绘瓜田与绿溪的生动景象,表现自然的丰盈与美好。
- 微官何足道:表达了对微不足道的官职的轻视,强调朋友间的情谊更为重要。
- 爱客且相携:强调与朋友相聚的愉悦,体现人际关系的温暖。
- 唯有乡园处: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 依依望不迷:尽管远望故乡,仍然不会迷失方向,表现诗人心中对故乡的坚定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与云齐”,形象地表现出高远的境界。
- 对仗:如“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酒榼缘青壁,瓜田傍绿溪”,通过并列的句式增强景象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情感,体现了人对自然与情感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结合,提供了观察自然的高点。
- 云:象征着自由与超脱,表现出诗人心境的飘逸。
- 树:生机与繁荣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 虹: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增添了诗的诗意。
- 酒:代表友谊与欢聚,体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乡园:故乡的象征,表达了对根的眷恋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亭子是在哪个高度?
A. 低于鸟飞行
B. 与云齐
C. 在树下
D. 无法确定 -
诗中提到的“微官”指的是什么?
A. 高官
B. 平常的官职
C. 诗人自己
D. 朋友 -
“残虹挂陕北”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伤感
B. 美好与希望
C. 迷茫
D. 失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月下独酌》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际情感,杜甫的《登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感慨,而岑参的诗则更侧重于友谊的珍贵与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