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铁关西馆》

时间: 2025-01-10 18:33:06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铁关西馆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铁关西馆的情景。马匹在泥泞中奔跑,早晨奔腾的蹄声如潮水般汹涌。雪天中行走在边境的尽头,夜晚则是在火边安歇,仿佛在宿营的天边。边塞遥远,心中常常充满怯懦,故乡又是如此遥远,梦中也常常迷失方向。谁能想到,故乡的明月,也会照耀到铁关西的地方。

注释:

  • 马汗:马因奔跑而出汗,形成泥泞。
  • 几万蹄:形容马匹数量之多,奔跑的声势浩大。
  • 地角:边境的尽头。
  • 天倪:天边。
  • 塞迥:边塞遥远。
  • 心常怯:心中常有怯懦之感。
  • 乡遥:故乡遥远。
  • 梦亦迷:梦中也常常迷失方向。
  • 故园月:故乡的月亮。

典故解析:

本诗描绘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铁关西是边塞的一个地名,常被用来象征遥远和艰苦。诗中提到的“故园月”则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边疆风光和士兵生活,情感真挚,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被派往边塞任职期间,身处异乡,孤独和思乡之情交织,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对故乡的眷恋。

诗歌鉴赏:

岑参的《宿铁关西馆》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真实面貌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通过描绘马匹奔跑的画面,生动传达了边塞的艰苦和士兵的辛劳,令人感受到那种壮阔的场景与繁忙的生活。接着的“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则将读者带入了冬日的严寒,让人感受到边疆的孤寂与寒冷。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内心的独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迷惘:“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这里,诗人用“心常怯”和“梦亦迷”来表达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使得整首诗情感愈加深刻。

最后一句“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则以明月象征着故乡的牵挂,令人感到一丝温暖和希望。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边塞生活的描绘,更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剖析,展示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马汗踏成泥”:描绘马匹在泥泞中奔跑的情景,表现边塞的艰苦。
    • “朝驰几万蹄”:强调马匹数量众多,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
    • “雪中行地角”:描绘在雪中行走的艰辛。
    • “火处宿天倪”:夜晚在火边休息,反映边塞生活的孤独。
    • “塞迥心常怯”:边塞遥远,心中常有怯懦之感。
    • “乡遥梦亦迷”:对故乡的思念和梦中迷失的无奈。
    • “那知故园月”:故乡的明月也能照耀到这遥远的边塞。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马的汗比作泥,形象生动。
    • 对仗:如“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边塞生活的苦闷,同时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情感基调深沉而真挚。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勇气与力量,也反映出边塞生活的艰辛。
  • :象征着寒冷与孤独,渲染了边境的严酷环境。
  • :象征着温暖与希望,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渴望。
  • :象征着故乡与思念,传达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马汗”指的是什么? A. 马匹的奔跑
    B. 马匹的饮水
    C. 马匹的休息
    答案:A

  2. 诗人提到的“故园月”象征着什么? A. 家乡的风景
    B. 对故乡的思念
    C. 边塞的月亮
    答案:B

  3. “塞迥心常怯”中“怯”的意思是? A. 恐惧
    B. 高兴
    C. 忧愁
    答案:A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岑参传》
  • 《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的壮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 高适《别董大》:同样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各有特色。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岑参的《宿铁关西馆》,感受到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