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时间: 2025-01-10 22:14:40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

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遇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
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
纵使秋风无奈何。
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白话文翻译

在北山上有芳香的杜鹃花,正盛开着美丽的花朵。
我还未来得及采摘,秋风却已突然吹来,花儿便被摧残了。
你难道没有看到那拂过云层的百丈青松树吗?
即便秋风再猛烈,也无法伤害它。
四季常年保持着青黛的色泽,真可怜那些杜鹃花,竟与我不相识。

注释

  • 芳杜:芳香的杜鹃花。
  • 靡靡:形容花开得繁盛而柔美。
  • 未及:未能,来不及。
  • 秋风忽吹杀:秋风突然吹来,花儿就被摧残。
  • 拂云百丈青松柯:指青松的枝干高大挺拔,能够拂及云层。
  • 纵使:即使,虽然。
  • 四时常作青黛色:四季常呈现出青色的状态。
  • 可怜:可惜,令人怜惜。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青松”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杜鹃花则常常代表着美丽与短暂的生命。诗人通过对比青松与杜鹃花,表达了对生命脆弱与持久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出生于今新疆地区,后来游历于中原和西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风豪放,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常以描写山水、边塞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见称。

创作背景

《感遇》创作于岑参游历边塞之时,诗中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感受,表达了对短暂生命的感慨与对坚韧生命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感遇》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诗。岑参通过对杜鹃花与青松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诗中开头描绘了北山上杜鹃花的盛开,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美丽。然而,这种美丽并不持久,秋风一吹,花儿便凋零。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接着,诗人提到青松,坚韧不拔的松树在秋风中依然挺立,象征着不屈的精神和长久的生命力。最后一句“可怜杜花不相识”则在感叹杜鹃花的短暂与自己的孤独,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惋惜的情感。整首诗在自然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给人以深远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在北山上,有芳香的杜鹃花正在盛开。
  • 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我还没来得及去采摘,秋风就突然吹过,花儿便被摧残了。
  •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你难道没有见到那拂过云层的高大青松吗?
  • 纵使秋风无奈何:即便秋风再强,也无法伤害到它。
  • 四时常作青黛色:四季常年保持着青黛的颜色。
  • 可怜杜花不相识:真可惜,那杜鹃花与我却不相识。

修辞手法

  • 对比:杜鹃花与青松的对比,突显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 拟人:将秋风描述为“吹杀”,赋予了风以行动力,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比喻:青松象征着坚韧的品格,而杜鹃花则象征着短暂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杜鹃花与青松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惋惜与对坚韧生命的赞美,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 杜鹃花:象征短暂的美丽与生命的脆弱。
  • 青松: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持久的生命力。
  • 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芳杜”指的是什么花?

    • A. 桃花
    • B. 杜鹃花
    • C. 菊花
    • D. 梅花
  2. “秋风忽吹杀”中的“杀”字意为?

    • A. 杀死
    • B. 摧残
    • C. 伤害
    • D. 破坏
  3. 诗人通过杜鹃花和青松的对比表达了什么?

    • A. 对美的赞美
    • B. 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思考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秋天的感慨

答案

  1. B. 杜鹃花
  2. B. 摧残
  3. B. 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 崔颢《黄鹤楼》

诗词对比

比较岑参的《感遇》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岑参更加突出生命的短暂与坚韧,而王之涣则通过登高远眺,表现了壮志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岑参研究》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岑参及其诗词的文化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