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寺》

时间: 2025-01-26 03:15:07

看山有余兴,杖策入中峰。

绕屋听鸣涧,巡檐见怪松。

杯深明月堕,诗就碧纱笼。

尘迹向已绝,空吟壁上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看山有余兴,杖策入中峰。
绕屋听鸣涧,巡檐见怪松。
杯深明月堕,诗就碧纱笼。
尘迹向已绝,空吟壁上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思索。诗人带着杖子走进中峰,环绕着房屋聆听溪水的鸣叫,巡视屋檐时发现了奇特的松树。酒杯中映着明亮的月光,诗句在碧纱的笼罩下成形。世俗的尘埃已然远去,诗人只能在墙壁上空吟,伴着蟋蟀的鸣叫。

注释:

  • 杖策:手杖和马鞭,表示行走的姿态。
  • 鸣涧:溪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
  • 怪松:形态奇特的松树,象征自然的奇妙。
  • 杯深:酒杯很满,暗指饮酒时的愉悦。
  • 明月堕:明亮的月亮似乎掉落在酒杯中,意境优美。
  • 碧纱笼:用碧色纱布做的笼罩,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尘迹:世俗的痕迹,暗指诗人追求的清净。
  • 空吟壁上蛩:在墙壁上吟唱,只有蟋蟀在伴奏,象征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舫,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中峰寺》创作于诗人游览中峰寺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四言的句式,简洁而有力。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紧密结合。开篇“看山有余兴”表现了诗人对山的向往和探索,接着“杖策入中峰”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后面的描写通过聆听和观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在酒杯中映照的明月,诗人似乎在借酒抒怀,感受那份孤独而又充实的内心世界。“尘迹向已绝”表明诗人已然摆脱了尘世的羁绊,向往一种清净的生活。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那种“空吟”的孤寂感,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看山有余兴:表达了诗人看山时的兴致。
  2. 杖策入中峰:通过杖子和马鞭的描写,展现出诗人行走的姿态和前往中峰的决心。
  3. 绕屋听鸣涧:环绕房屋,聆听溪水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4. 巡檐见怪松:在屋檐下巡视时发现奇特的松树,象征自然的奇妙与变化。
  5. 杯深明月堕:酒杯中映照的明月,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醉心。
  6. 诗就碧纱笼:诗句在碧纱的笼罩下成形,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7. 尘迹向已绝:表明诗人已然超脱于世俗的生活。
  8. 空吟壁上蛩:只能在墙壁上吟唱,象征着孤独的吟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杯深明月堕”将明月比作酒,寓意深远。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之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反映了对宁静、清澈生活的向往,透过细腻的描绘,传递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展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安宁。
  • :代表着生命的流动与声音。
  • :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 :代表着孤独与美好。
  • :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中峰?

    • A. 徒步
    • B. 骑马
    • C. 坐车
    • D. 游泳
  2. 诗中提到的奇特植物是什么?

    • A. 桃树
    • B. 竹子
    • C. 松树
    • D. 柳树
  3. “尘迹向已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 A. 贪婪
    • B. 清净
    • C. 忧愁
    • D. 幸福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相似的隐逸情怀。李白的《庐山谣》则通过更为豪放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壮丽的感受与对人生的思考,两者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但风格各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杨舫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