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数家茅屋枕鱼矶,岁岁生涯在渺瀰。
鸡犬怪人奔竹径,儿孙逢客倚柴篱。
壁悬簑笠残烟雨,门对溪山阅盛衰。
一曲新歌一船月,夜深来往碧涟漪。
白话文翻译:
几家茅草屋临近鱼矶,年复一年生活在这迷蒙的水边。
鸡鸣犬吠中,村民们穿过竹林小径,孩子们在篱笆旁迎接客人。
墙上挂着渔具,残留的烟雨让人感到宁静,
门前面对溪水与山景,见证了世事的兴衰变迁。
一曲新歌伴着一船明月,夜深时分,水面波光粼粼,来往不息。
注释:
- 数家:几家,指的是村落中的几户人家。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象征着渔民的生活。
- 鱼矶:指鱼的栖息地,也可以理解为渔民的渔场。
- 渺瀰:形容水雾弥漫,视野模糊。
- 鸡犬:鸡鸣犬吠,形容乡村生活的宁静祥和。
- 奔竹径:形容人们在竹林小路上走动、忙碌。
- 倚柴篱:指在篱笆旁靠着,表示轻松的生活状态。
- 簑笠:指渔民用的衣物和帽子,象征着渔民的职业。
- 残烟雨:形容雨后的宁静和淡淡的烟雾。
- 溪山:溪水和山脉,代表自然的景观。
- 盛衰:指世事的变化。
- 碧涟漪:指清澈的水面,波纹轻轻荡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含章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关系,表达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渔民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诗人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渔家》是一首描绘渔民生活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诗的开篇通过“数家茅屋枕鱼矶”描绘了渔家的地理环境,简洁而生动,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接着,诗人描绘了渔民日常生活的场景,鸡犬相闻,孩子们迎客,展现出一种温馨而和谐的乡村氛围。
在“壁悬簑笠残烟雨”中,诗人通过渔具的描写,渲染出一种生活的宁静与朴实。这里的“残烟雨”不仅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也暗示了渔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诗的最后两句“一曲新歌一船月”,则通过音乐与自然交融的意象,表达了夜深人静时分的宁静美好,愈发凸显出渔民生活的诗意。
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既有生活的细腻描写,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数家茅屋枕鱼矶:描绘了渔民居住环境的宁静。
- 岁岁生涯在渺瀰:展示了渔民年复一年的生活状态。
- 鸡犬怪人奔竹径:描绘乡村生活的生动场景。
- 儿孙逢客倚柴篱:表现了家庭的温暖与接待客人的热情。
- 壁悬簑笠残烟雨:渔民的生活用品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 门对溪山阅盛衰:反映了自然与人类历史的关系。
- 一曲新歌一船月:音乐与自然景色的和谐交融。
- 夜深来往碧涟漪:描绘了宁静夜晚的美丽画面,给人以无限遐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渔民生活与自然景色结合,形成画面感。
- 对仗:如“鸡犬怪人”和“儿孙逢客”,形成音韵上的和谐美。
- 拟人:通过“碧涟漪”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营造生动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渔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平凡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着渔民的朴素与勤劳。
- 鱼矶:代表渔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 鸡犬:体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 簑笠:渔民职业的象征,表明生活的艰辛。
- 溪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生活的依存关系。
- 月:代表宁静、思考和诗意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鸡犬”主要是指什么? A. 家禽和家畜
B. 乡村生活的宁静
C. 渔民的生活
D. 自然景观 -
“壁悬簑笠”中“簑笠”是指什么? A. 渔民的衣物
B. 渔具
C. 渔民的住所
D. 竹林 -
诗中提到的“门对溪山”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渔民的财富
C. 世事的变化
D. 乡村的宁静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渔舟唱晚》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王维的《渔舟唱晚》同样描绘了渔民的生活,但更侧重于音乐与自然的交融,而李含章的《渔家》则注重于生活的细节与人情的温暖。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角度有所不同,前者更具抒情性,后者更具叙事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含章诗集》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渔家》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