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林绍先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11:18:18

长淮滚浊澜,春半尚严寒。

久客愁无寐,怀人醉不欢。

读书狂李白,忘事老师丹。

何日归林下,悠然饭一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淮滚浊澜,春半尚严寒。
久客愁无寐,怀人醉不欢。
读书狂李白,忘事老师丹。
何日归林下,悠然饭一箪。

白话文翻译

长江水流滚滚,春天已过去一半,却仍然寒意未退。
身在异乡的我愁苦难眠,思念的人在酒中却不觉得快乐。
读书成狂的李白,忘却世事,却又向丹丘求教。
何时才能回到林下,悠然自得地吃一顿简单的饭呢?

注释

  • 长淮:指长江,淮水,象征着辽阔的江河。
  • 浊澜:浊流的波澜,形容水流混浊。
  • 春半:春天已经过了一半,暗示时光流逝。
  • 久客:长时间身处他乡的人。
  • 愁无寐:因忧愁而无法入睡。
  • 怀人:思念的人。
  • 醉不欢:喝酒却无欢乐,暗示对思念的无奈。
  •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不羁闻名。
  • 老师丹:指道教的老师,丹丘是道教修炼的地方。
  • 林下:指隐居于山林之中的生活。
  • 饭一箪:形容简单的生活,箪是盛饭的器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德邻(约974年-1038年),字子真,号逸民,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而受到后世的推崇。俞德邻的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俞德邻身处异乡、思念故人的时刻。长淮的波涛与严寒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映衬出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思念。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江的浊流和春寒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首句“长淮滚浊澜”以气势磅礴的江水开篇,营造出一种宏大的自然景象,暗示着诗人心中的波澜起伏。随着春天的推进,却依旧感受到严寒,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久客愁无寐,怀人醉不欢”,这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长时间身处异乡,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汹涌,愁苦难眠的状态令人心生共鸣。而那“怀人”的情感,正是诗人深厚的情感寄托,酝酿出一种深沉的寂寞。

接下来的“读书狂李白”,引入了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李白,暗示出一种对理想与追求的渴望与向往。李白的豪放与自由,与诗人自己所处的境地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何日归林下,悠然饭一箪”,表达了诗人对简单、平静生活的渴望。林下的生活象征着自然与自由,是诗人理想中的归宿,传达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淮滚浊澜:描绘江水的奔流,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变幻。
  2. 春半尚严寒:春天已过一半,却仍然寒冷,反映出时间的残酷与无情。
  3. 久客愁无寐:长时间在外,愁苦使得自己无法入眠,情感非常强烈。
  4. 怀人醉不欢:思念的人在酒中寻欢,却无法感受到快乐,深表无奈。
  5. 读书狂李白:提及李白,暗示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6. 忘事老师丹:李白忘却世俗烦恼,追求道教理想,表达了一种对自由的向往。
  7. 何日归林下:询问何时能回归自然与宁静。
  8. 悠然饭一箪:希望过上简单而安逸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长江的浩瀚与自身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思念”与“酒”拟人化,表达情感。
  • 典故:引用李白,增强诗的历史深度与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对平静生活的追求,同时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丰富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淮:象征着大自然的辽阔与生命的流动。
  • 浊澜:代表着人生的波折与复杂。
  • 春寒: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象征着逃避与无奈。
  • 林下:象征着宁静与自由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长淮滚浊澜”中的“长淮”指的是哪个河流?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2. 诗中提到的“读书狂李白”指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3. 诗人希望回归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A. 忙碌的城市生活
    B. 悠然自得的林下生活
    C. 奢华的宫廷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2. 王维的《鹿柴》
  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人事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 李白《月下独酌》:都以饮酒为主题,但李白多了几分豪放与狂放,而俞德邻则更显沉郁与思索。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的诗人在相似主题下展现出的情感与思考各具特色,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选》
  2. 《唐宋诗词鉴赏》
  3. 《俞德邻及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