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皋以阳春书院诗见寄奉和》
时间: 2025-05-18 23:08: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渺渺清江映白沙,依依残柳带栖雅。
襄王暮雨今安在,望帝春魂不到家。
圣祖洪恩甘自负,谋臣短策竟谁差。
阳春院里秋风起,客散梨园更可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江的宁静与美丽,白沙如镜,残柳依依,给人一种淡雅的感觉。提到襄王和望帝,这两位历史人物在暮雨中是否安好,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叹惋。诗中提到的圣祖洪恩,暗示了权力的自负,而谋臣的短视则让人不禁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决策者。最后,阳春院中秋风起,客人散去,梨园的景象让人更加感慨。
注释:
- 渺渺:形容水面广阔、清澈。
- 依依:形容柳树柔美的姿态。
- 襄王:指襄王刘交,古代人物,因其生前的悲剧而被后人铭记。
- 望帝:指望帝刘洵,因其春魂未归,象征哀愁和遗憾。
- 圣祖:指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恩指他施恩于百姓。
- 阳春院:指的是春天优雅的书院,象征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朴,明代诗人,生于文学氛围浓厚的时代,其诗风兼具清新与沉郁,反映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天之际,诗人可能在阳春书院中思考历史人物的命运,并感慨于当下的社会现实。作品中夹杂着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朱朴的《西皋以阳春书院诗见寄奉和》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的古诗。全诗以清江、白沙、残柳的自然景色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接着,诗人引入历史人物襄王和望帝,表现出对他们命运的思考与惋惜。这一转折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也反映出对无常人生的感慨。
“圣祖洪恩”一句则是对权力的反思,朱朴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隐含着对权臣的批评与对民生的关注。最后,阳春院的秋风起,客散梨园的景象不禁让人感到一丝凄凉,正如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的结合,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朱朴的诗歌语言清新而富有哲理,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渺渺清江映白沙:描绘了清江的辽阔与白沙的洁净,创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美。
- 依依残柳带栖雅:残柳随风摇曳,表现出一种潇洒与雅致。
- 襄王暮雨今安在:提到历史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对故人的怀念。
- 望帝春魂不到家:意在表达对望帝悲惨命运的惋惜。
- 圣祖洪恩甘自负:暗示开国皇帝的自负,表达对权力的讽刺。
- 谋臣短策竟谁差:质疑当权者的决策,反映出政治的短视。
- 阳春院里秋风起:春去秋来,暗示时间的流逝。
- 客散梨园更可嗟:对聚会的结束与人生的无常感到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结合,增强诗意。
- 拟人:柳树的依依使景象更具情感。
- 对仗:前后两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现实政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江:象征宁静与自然之美。
- 残柳:隐喻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襄王、望帝:历史人物的命运,象征失落与惋惜。
- 阳春院:文化与艺术的象征,寄托文人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襄王”是谁? a) 刘交
b) 刘洵
c) 朱元璋 -
“阳春院里秋风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无聊 -
诗中提到的“圣祖”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刘备
b) 朱元璋
c) 曹操
答案:
- a) 刘交
- b) 惆怅
- b) 朱元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朱朴的作品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朱朴更侧重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的个性与对饮酒的热爱。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