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衡山诗十二首 其九》

时间: 2025-01-11 11:08:53

怀岳何须赋四愁,官闲常得采真游。

水帘斜挂黄姑渚,天柱高撑白玉楼。

鸡犬洞仙忘甲子,蜉蝣人世自春秋。

休誇眼底穷三界,海外还闻更九州。

意思解释

游衡山诗十二首 其九

作者: 邓云霄 〔明代〕

原文展示:

怀岳何须赋四愁,官闲常得采真游。
水帘斜挂黄姑渚,天柱高撑白玉楼。
鸡犬洞仙忘甲子,蜉蝣人世自春秋。
休誇眼底穷三界,海外还闻更九州。

白话文翻译:

不必因怀念高山而赋诗四愁,闲暇时常常能真正游玩。
水帘在黄姑渚上斜挂,天柱高耸撑起白玉楼。
在鸡犬相闻的洞中,仙人忘却了岁月的流逝,
蜉蝣般的人世经历着春秋变迁。
不要自夸眼前能看尽三界,远在海外还听闻九州的事。

注释:

  • 怀岳:怀念高山,指对衡山的思念之情。
  • 四愁:古人常用“愁”字描述怀念情绪,可能指的是离愁别绪。
  • 黄姑渚:衡山的一个著名山峰。
  • 天柱:指衡山主峰,形象地比喻其巍峨高耸。
  • 鸡犬洞:指居住环境,形象地表现了人间的平凡。
  • 蜉蝣:一种昆虫,象征短暂的生命。
  • 三界:佛教中的天界、人界、地界。
  • 九州:古代对中国的称呼,表示广阔的土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邓云霄,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他的诗风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兼具哲理性。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游览衡山之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的哲思,体现了他在官场闲暇时的洒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游览衡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怀岳何须赋四愁”开篇,直接指出怀念高山的愁绪不必赋诗,而是应当在闲暇中享受真正的游玩。接着,诗人描绘了衡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水帘斜挂”和“天柱高撑”两句,展现出自然的奇妙与壮观。这里的意象不仅充满了诗意,也赋予了山水以生命,似乎在与人对话。

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提到“鸡犬洞仙忘甲子”,表现了人世的平凡与仙境的对比,反映了对时间的流逝的无奈和对永恒的向往。随后的“蜉蝣人世自春秋”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短暂,蜉蝣的生命象征着瞬息万变的世事。最后,诗人以“休誇眼底穷三界”收尾,提醒人们不要自以为是,真实的世界广阔而复杂,海内外的事物都值得关注。

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时间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怀岳何须赋四愁:不必因为怀念高山而赋予自己愁苦。
    2. 官闲常得采真游:在闲暇的官职中,常常能够真正享受游玩。
    3. 水帘斜挂黄姑渚:描绘水帘挂在黄姑渚上,展示自然的美景。
    4. 天柱高撑白玉楼:形容衡山的高耸,像是撑起了白玉般的楼阁。
    5. 鸡犬洞仙忘甲子:在简单的环境中,仙人也忘记了岁月的流逝。
    6. 蜉蝣人世自春秋:短暂的生命在春秋中轮转,反映人世的无常。
    7. 休誇眼底穷三界:不要自夸能看尽三界,暗示世事的复杂。
    8. 海外还闻更九州:即便身处海外,仍能听闻九州的变化。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柱”比喻衡山的高耸,增强形象感。
    • 对仗:全诗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水帘、天柱、鸡犬等意象构建了丰富的自然画面。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探讨了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应保持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思索的态度。

意象分析:

  • 水帘:象征自然的灵动和美丽。
  • 天柱:象征高耸入云的雄伟和伟岸。
  • 鸡犬:象征平凡而真实的人生状态。
  • 蜉蝣:象征短暂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怀岳何须赋四愁”的意思是什么?
      • A) 不必因为怀念高山而愁苦
      • B) 需要赋诗表达对山的思念
      • C) 高山让人愁苦
    2. “鸡犬洞仙忘甲子”中“甲子”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一种时间单位
      • C) 一种食物
    3. 诗中提到的“九州”象征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中国的广阔
      • C) 人生的短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美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人生态度。
    • 李白的《庐山谣》则展现了对山水的热爱,抒发豪情壮志,两者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邓云霄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