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蝶令》

时间: 2025-01-11 10:14:46

曲曲朱阑静,盈盈翠袖轻。

神容矜重讳风情,无奈横波生小、露聪明。

竹影疏于梦,蕉愁掩到心。

晚凉珍重七弦音,除却碧霄明月、有谁听。

意思解释

风蝶令

作者: 黄钧宰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曲曲朱阑静,盈盈翠袖轻。
神容矜重讳风情,无奈横波生小露聪明。
竹影疏于梦,蕉愁掩到心。
晚凉珍重七弦音,除却碧霄明月有谁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朱红的栏杆曲折安静,轻盈的翠绿色衣袖在微风中飘荡。她的神态显得矜持,似乎对风情有所忌讳,但内心的聪明智慧却无意间流露出来。竹子的影子在梦中显得稀疏,蕉叶的愁苦遮掩了内心的忧伤。晚风轻拂,令人珍惜那七弦琴的音色,除了明亮的月光,还有谁能听到这曲调呢?

注释:

  • 曲曲朱阑: 曲折的朱红栏杆,形容环境的静谧。
  • 盈盈翠袖: 形容女子的衣袖轻盈飘动。
  • 神容: 指神态或表情。
  • 矜重: 矜持而庄重。
  • 风情: 指女性的妩媚和风采。
  • 横波生小露聪明: 指眼波流转中不经意流露出的聪慧。
  • 竹影疏于梦: 竹影在梦中显得稀疏,暗示梦境的朦胧。
  • 蕉愁: 蕉叶的愁苦,可能暗示内心的忧伤。
  • 七弦音: 指古琴的音色。
  • 碧霄明月: 指天空中的明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钧宰,清代诗人,擅长词、诗,作品多以细腻、婉约见长。他的诗歌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展现出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物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及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风蝶令》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诗的开头以“曲曲朱阑静”引入,朱红的栏杆和轻盈的翠袖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静谧而优雅的画面。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女子的神态,表现出她的矜持与内心的聪慧,这种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竹影疏于梦,蕉愁掩到心”一句,诗人用竹影和蕉叶的意象,表达了梦境的朦胧与内心的愁苦,仿佛在诉说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最后两句“晚凉珍重七弦音,除却碧霄明月有谁听”,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奈,尽管有美好的音乐和明亮的月光,但在这静谧的夜晚,似乎只有琴音与月光相伴,令人思索。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极具韵味,竹影、蕉叶、七弦音等都传达出一种柔美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诗中情感细腻而含蓄,让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曲曲朱阑静: 描绘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朱红的栏杆象征着优雅和静谧。
  • 盈盈翠袖轻: 形容女子衣袖飘动,增添了动感与生动的气息。
  • 神容矜重讳风情: 说明女子的神态显得矜持,可能是出于对风情的忌讳。
  • 无奈横波生小露聪明: 眼神流露出的聪慧,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智慧。
  • 竹影疏于梦: 竹影模糊,暗示梦境的虚幻。
  • 蕉愁掩到心: 蕉叶的愁苦,象征内心的忧伤。
  • 晚凉珍重七弦音: 在晚风中珍惜琴音,表现对美的感悟。
  • 除却碧霄明月有谁听: 孤独感的流露,只有琴音和月光陪伴。

修辞手法:

  • 比喻: 竹影、蕉愁等意象运用比喻手法,使得情感更为丰富。
  • 拟人: 通过“蕉愁掩到心”,赋予植物以情感,使得环境更具生命力。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阑: 象征着优雅与静谧,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翠袖: 代表着女子的柔美与轻盈,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竹影: 意象模糊,象征着梦境与思绪的飘渺。
  • 蕉愁: 反映了内心情感的复杂与忧伤。
  • 七弦音: 代表着音乐的美好与内心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风蝶令》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黄钧宰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曲曲朱阑静”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热闹
    • B. 寂静
    • C. 混乱
    • D. 灿烂
  3. “晚凉珍重七弦音”中“七弦音”指的是什么?

    • A. 古琴的音色
    • B. 笛子的声音
    • C. 钢琴的旋律
    • D. 笙的和声

答案:

  1. B. 黄钧宰
  2. B. 寂静
  3. A. 古琴的音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 同样表现女性的情感,但李清照更为直接与激烈,而黄钧宰则更为含蓄细腻,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