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其二 午日祝江明府》

时间: 2025-01-26 04:56:54

文通能赋。

梦笔如风雨。

采杜若,潇湘浦。

驱车越峤远,岸帻吴山暮。

衙放了,锦帆花月迎明府。

佳节逢端午。

胜事传三楚。

系彩线,穿菰黍。

寿杯菖叶酒,乐语离骚句。

讴歌者,芙蓉江上喧龙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秋岁 其二 午日祝江明府
作者: 尤侗 〔明代〕

文通能赋。梦笔如风雨。
采杜若,潇湘浦。
驱车越峤远,岸帻吴山暮。
衙放了,锦帆花月迎明府。
佳节逢端午。胜事传三楚。
系彩线,穿菰黍。
寿杯菖叶酒,乐语离骚句。
讴歌者,芙蓉江上喧龙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江明府的祝贺,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期待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诗中提到的“文通能赋”表明诗人的才华横溢,像梦中的笔在风雨中飞舞一般自由。诗人描绘了在潇湘的水边采摘杜若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接着,诗人驾车越过高山,傍晚时分看到吴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热情的欢迎。佳节的端午来临,诗人提到三楚的庆祝活动,系上彩线,穿上菰黍,象征着节日的欢庆。最后,举起菖叶酒,吟唱着离骚的乐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注释

  • 文通能赋:指文才出众,能够作诗赋。
  • 杜若:一种水生植物,象征清雅。
  • 潇湘浦:指湘江的水边,古代文人常用此作为背景。
  • 吴山:指吴地的山脉,象征美景。
  • 佳节逢端午:指端午节的到来,强调节日的氛围。
  • 菖叶酒:用菖蒲叶做的酒,具有驱邪避害的象征。
  • 离骚句:出自屈原的《离骚》,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尤侗,明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俊逸。他的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端午节,是对朋友江明府的祝贺,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节日的欢庆气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端午节的热闹和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祝福。开头的“文通能赋”便设定了整个诗歌的基调,表现出诗人的自信与才华。随后,诗人描绘了在潇湘的水边,采摘杜若的安逸生活,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享受。

“驱车越峤远,岸帻吴山暮”一句,描述了诗人行车经过高山,傍晚时分欣赏吴山的美丽景色,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在节日的庆祝过程中,诗人提到的“系彩线,穿菰黍”则是对端午传统习俗的体现,充满了生活气息。最后,通过“寿杯菖叶酒,乐语离骚句”,诗人表达了对文化的敬重与对友谊的珍惜,让整首诗充满了温情与诗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文通能赋:表明诗人的才华,能够写出优美的诗赋。
  2. 梦笔如风雨:比喻诗人的灵感如风雨般轻快流畅。
  3. 采杜若,潇湘浦:描绘在潇湘的水边采杜若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4. 驱车越峤远,岸帻吴山暮:行车经过高山,傍晚时分欣赏吴山的美丽,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衙放了,锦帆花月迎明府:迎接友人江明府的到来,表现热情好客。
  6. 佳节逢端午:强调节日的气氛,展现欢庆场面。
  7. 系彩线,穿菰黍:表现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增添节日氛围。
  8. 寿杯菖叶酒,乐语离骚句:表达对文化的尊重与诗意的传承。
  9. 讴歌者,芙蓉江上喧龙鼓:最后以热闹的场面结束,表现出节日的欢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梦笔”比喻灵感,增添诗意。
  • 对仗:如“佳节逢端午,胜事传三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系彩线,穿菰黍”,使诗句更加生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杜若:象征清雅和自然之美。
  2. 吴山: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3. 菖叶酒:象征节日的庆祝与吉祥。
  4. 龙鼓:象征节日的热闹与欢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文通能赋”意指: A. 诗人无能
    B. 诗人有才华
    C. 诗人悲伤
    D. 诗人孤独

  2. “系彩线,穿菰黍”指的是: A. 端午节的习俗
    B. 中秋节的习俗
    C. 冬至的习俗
    D. 春节的习俗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 屈原
  • 《端午日赐衣》 - 杜甫

诗词对比

  • 对比尤侗的《千秋岁 其二》与屈原的《离骚》,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均体现了对友谊和节日的珍视,但尤侗更强调了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节日的欢庆。屈原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孤独与忧伤,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端午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