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雷乡张明府
任官征战后,度日寄闲身。
封卷还高客,飞书问野人。
废田教种谷,生路遣寻薪。
若起柴桑兴,无先漉酒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官场的征战和生活的艰辛后,寄情于闲适的生活。诗人希望朋友张明府能在闲暇时光中,享受田园生活,种植谷物,寻找生计。如果能够在柴桑发迹,他也不希望先去酿酒。
注释:
- 任官:指担任官职。
- 征战:参与战争,经历战斗。
- 度日:过日子,生活。
- 封卷:指书信、文书的封存。
- 高客:指尊贵的客人。
- 飞书:快速传递的书信。
- 野人:隐居、生活在乡野的人。
- 废田:荒废的田地。
- 教种谷:教人种植谷物。
- 生路:谋生之路。
- 遣寻薪:派人去寻找柴火。
- 柴桑:地名,寓意田园生活的理想之地。
- 漉酒巾:指酿酒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曹松经历了官场的沉浮之后,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朋友的关怀。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寄情于田园,追求一种宁静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在经历了繁忙的官场生活后,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开篇的“任官征战后”直接点出作者的身份和经历,接着“度日寄闲身”则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反思。诗中提到的“高客”与“野人”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繁忙的官场生活,后者则代表田园中的闲适与自在。
“废田教种谷,生路遣寻薪”展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理想与向往,强调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在最后一句“若起柴桑兴,无先漉酒巾”,则传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希望能够在柴桑这个地方发迹,尽管不愿意为了酿酒而忙碌,也反映了他对清净生活的珍视。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任官征战后:诗人经历了官场的波折与战争的洗礼。
- 度日寄闲身:如今只想过着悠闲的生活。
- 封卷还高客:信件还在等待尊贵的客人来访。
- 飞书问野人:向隐居的乡人问好,表示对乡居生活的向往。
- 废田教种谷:荒废的田地上教人种植谷物,强调农业的重要。
- 生路遣寻薪:生活的出路在于寻找柴火,象征着生活的艰辛。
- 若起柴桑兴:若在柴桑这个地方振兴。
- 无先漉酒巾:不想为了酿酒而忙碌,渴望闲适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客”与“野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诗中通过“废田”、“谷”、“薪”等意象,营造出田园的氛围。
- 比喻:将生活比作需要努力耕耘的田地,体现出生活的艰辛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繁忙官场的反思,展现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追求,渗透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哲理。
意象分析:
- 高客:象征繁华的官场生活。
- 野人:代表隐居的田园生活,追求宁静与自由。
- 废田:象征被忽视的自然与耕耘的希望。
- 谷:粮食,生活的根本与希望。
- 柴桑:理想的生活场所,寄托了诗人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任官征战后”指的是诗人的什么经历?
A. 官场生活
B. 乡村生活
C. 战争经历
D. 旅行经历 -
“废田教种谷”中的“废田”意指什么?
A. 荒废的田地
B. 繁忙的城市
C. 种植的谷物
D. 乡村的生活 -
诗人希望在最后一句中提到的“柴桑”做什么?
A. 酿酒
B. 发迹
C. 征战
D. 寻薪
答案:
- A. 官场生活
- A. 荒废的田地
- B. 发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同样表现隐逸与自然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曹松的《赠雷乡张明府》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曹松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