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次韵兵曹席孟惠廨黄梅)》

时间: 2025-01-11 12:44:14

晓烟溪畔。

曾记东风面。

化工更与重裁翦。

额黄明艳粉,不共妖红软。

凝露脸。

多情正似当时见。

谁向沧波岸。

特地移闲馆。

情一缕,愁千点。

烦君搜妙语,为我催清宴。

须细看。

纷纷乱蕊空凡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秋岁(次韵兵曹席孟惠廨黄梅) 作者: 叶梦得

晓烟溪畔。曾记东风面。化工更与重裁翦。 额黄明艳粉,不共妖红软。凝露脸。多情正似当时见。 谁向沧波岸。特地移闲馆。情一缕,愁千点。 烦君搜妙语,为我催清宴。须细看。纷纷乱蕊空凡艳。


白话文翻译:

在晨雾弥漫的溪边,我曾记得那东风的面容。那位巧手的画工更替我精心裁剪了花朵。那额头的黄粉明亮而艳丽,不像那妖艳的红花般柔软。凝视着她的面容,仿佛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谁在那沧波之岸,特意为我搬来这悠闲的馆子?那一缕情思,愁苦成千点。烦请你吟诵些妙语,为我催促这清宴。请仔细看,纷繁的花蕊中,竟是空泛的艳丽。


注释:

  • 晓烟:清晨的烟雾。
  • 东风面:指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与生机。
  • 化工:指工匠,或指画工。
  • 额黄、明艳粉:指化妆用的颜料,额黄指的是黄色的粉末,明艳粉则是明亮的红色。
  • 妖红软:形容妖艳的红花柔软而美丽。
  • 沧波岸:指大海的边岸。
  • 移闲馆:特意搬来休闲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叶梦得(1077年-1148年),字季良,号湘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在诗词上颇有造诣,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在回忆往昔美好时光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现状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千秋岁》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描写清晨溪边的景象,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全诗在意境上营造出一种柔美而又略带愁苦的氛围。开篇的“晓烟溪畔”即设定了一个清新而宁静的场景,随后引入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

“化工更与重裁翦”,通过巧妙的比喻,诗人将花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花的美丽与生命的短暂。特别是“情一缕,愁千点”,诗人用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复杂和无奈。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情感更加饱满而细腻。

在结尾部分,诗人请求朋友吟诵妙语,催促清宴,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惑。此诗不仅在形式上优美,内容上也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烟溪畔:描绘晨雾中的溪边,营造出清新的自然环境。
  2. 曾记东风面:回忆春风的温暖与生机。
  3. 化工更与重裁翦:工匠精心制作,象征着对美的追求。
  4. 额黄明艳粉,不共妖红软:对比化妆的颜料,表现出不同的美。
  5. 凝露脸:注重细节,展现人物的情感。
  6. 多情正似当时见:感情的真挚与当时的回忆交织。
  7. 谁向沧波岸:引入环境,象征人生的漂泊。
  8. 特地移闲馆:体现对生活的追求与闲适。
  9. 情一缕,愁千点:深刻地表达了情感的复杂性。
  10. 烦君搜妙语,为我催清宴:对朋友的请求,体现人际关系中的情感。
  11. 须细看:呼唤细致观察,强调了花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情感相类比,深化诗意。
  • 拟人:赋予花朵以情感,使自然与人情相连。
  • 对仗:整首词在音韵上和谐,增强了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探讨了对往昔的怀念、生命的短暂和人际关系的珍贵,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烟:象征清新与宁静。
  • 东风: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象征美丽与短暂的生命。
  • 沧波:象征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晓烟溪畔”指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景象?

    • A. 晚霞
    • B. 清晨
    • C. 正午
    • D. 黄昏
  2. “情一缕,愁千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
    • C. 温暖
    • D. 无奈
  3. 诗人请求朋友做什么?

    • A. 唱歌
    • B. 作画
    • C. 讲故事
    • D. 吟诵妙语

答案

  1. B
  2. D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叶梦得的《千秋岁》更注重外在环境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出不同的情感状态。李清照的词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内心的细腻变化。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千秋岁》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美学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