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瑀老空间》

时间: 2025-01-26 23:42:04

晴窗汲水养菖蒲,谁识前身是佛图。

竟日不知园外事,耳明钟鼓唤斋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晴窗汲水养菖蒲,
谁识前身是佛图。
竟日不知园外事,
耳明钟鼓唤斋盂。

白话文翻译

在明亮的窗前汲水浇灌菖蒲,
谁会知道我曾经是佛像呢?
整天都不知道园外的事情,
耳边分明听到钟声和鼓声在召唤斋饭。

注释

  • 汲水:取水,通常指从水井或水源中取水。
  • 菖蒲: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装饰和药用。
  • 佛图:指佛教的佛像,这里暗指诗人前世的身份。
  • 竟日:整天,指时间的延续。
  • 园外事:指园子外的事情,暗示世俗的纷扰。
  • 耳明:耳朵听得很清楚。
  • 钟鼓:寺庙中用来召唤信徒的乐器,暗示宗教活动。

典故解析

“佛图”是佛教文化中常见的象征,表示一种觉悟或超脱的状态。诗中提到的“斋盂”则是佛教中用来盛放斋饭的器皿,体现了诗人与佛教的渊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常带有禅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某次修身养性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事务的淡漠。诗中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的细节,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佛教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令人印象深刻。开头以“晴窗汲水养菖蒲”入手,营造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情境,诗人通过日常的浇灌行为,传达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珍视。接下来的“谁识前身是佛图”,则引入了佛教的哲学思考,表现出一种对前世轮回的自省与思考。整日不知园外事,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似乎在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最后一句“耳明钟鼓唤斋盂”,则将宗教信仰与生活实践结合,显示出诗人在世俗与宗教之间的思索与取舍。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晴窗汲水养菖蒲:描绘了一个明亮的窗户前,诗人正在汲水照顾菖蒲的情景,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谁识前身是佛图:引入了前世的概念,表达自己对佛教哲理的反思,暗示一种超越世俗的追求。
    • 竟日不知园外事:强调了对外界纷扰的无知和无动于衷,体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
    • 耳明钟鼓唤斋盂:钟声与鼓声的出现,暗示宗教的召唤与信仰的存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2.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前身是佛图”作为比喻,表达了对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
    • 对仗:整首诗语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漠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超脱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晴窗:象征清明的心境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 菖蒲:象征自然与生活的和谐。
  • 佛图:象征灵性与超越。
  • 钟鼓:象征宗教信仰与世俗的召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汲水养菖蒲”主要描绘的是: A. 忙碌的生活
    B. 宁静的生活
    C. 复杂的人际关系
    D. 深邃的哲学思考

  2. “耳明钟鼓唤斋盂”中的“钟鼓”主要指的是: A. 音乐
    B. 宗教召唤
    C. 自然的声音
    D. 朋友的呼唤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思考。
  • 《山中杂诗》:王维的作品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酒与月的意象表现孤独与自省,主题与李弥逊的诗有相通之处。
  • 王维《鸟鸣涧》:描绘自然中的宁静,反映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李弥逊及同期诗人的多首作品,适合研究。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提供详细的诗词背景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