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昭亭李道士归闽》

时间: 2025-01-27 03:26:49

昭亭高隐倦淹留,归驭飘然下士洲。

我亦半生随泛宅,故园空忆洞庭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昭亭李道士归闽
(作者:李弥逊)
昭亭高隐倦淹留,
归驭飘然下士洲。
我亦半生随泛宅,
故园空忆洞庭秋。

白话文翻译

送别昭亭的李道士回到闽地。
他在高处隐居,厌倦了长久的停留,
如今驾驭轻舟,飘然下去,前往士洲。
我也在此漂泊了半生,
但故乡的秋天,仍令我空自怀念。

注释

  • 昭亭:指昭亭山,是道士隐居的地方。
  • 高隐:高处隐居,意指道士的生活状态。
  • 倦淹留:厌倦了停留,表示对现状的疲倦。
  • 归驭:驾驭,指乘船归去。
  • 士洲:士洲指的是一个地方,可能是道士的归处。
  • 泛宅:漂泊的生活,泛指随意游荡。
  • 故园:故乡,思念的地方。
  • 洞庭秋:指洞庭湖的秋天,象征着诗人的怀念。

典故解析

“洞庭秋”常被用来形容思乡之情,洞庭湖是南方著名的湖泊,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被诗人频繁提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自然和谐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道士即将返乡之际,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赞赏与不舍,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道士的归途,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两句描绘道士的高隐生活,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归隐的渴望。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诗人自身,表明自己也在追求那种漂泊的生活,但随即又回归到对故乡的回忆,形成了一种对比与呼应。

诗中隐含着对生活的感悟,李道士的飘然离去象征着对自由的追求,而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又代表着一种无奈与牵挂。整首诗情淡而深,意境悠远,展现了宋代诗人对个人情感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昭亭高隐倦淹留:道士隐居在高处,厌倦了长久的停留。
  2. 归驭飘然下士洲:他乘船回家,轻松自在地驶向士洲。
  3. 我亦半生随泛宅:我也在外漂泊了半生,生活无定。
  4. 故园空忆洞庭秋:但我只能空自怀念故乡的洞庭湖秋景。

修辞手法

  • 对比:道士的归隐与诗人的漂泊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洞庭湖象征着故乡的美好与思念。
  • 隐喻:高隐的道士象征着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昭亭:高处隐居,象征清净与自由。
  • 士洲:归处,象征着归属和安宁。
  • 故园:故乡,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记忆。
  • 洞庭秋:自然景色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道士归去的地方是哪里?

    • A. 洞庭
    • B.士洲
    • C. 昭亭
    • D. 归隐
    • 答案:B
  2. 诗中“故园空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故乡的欢喜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生活的厌倦
    • D.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by 李白
  • 《秋夕》by 杜牧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李弥逊: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采用了更直接的情感表达,而李弥逊则通过道士的归去与个人的漂泊形成对比,展现了更细腻的内心挣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李弥逊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