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吴冲卿秋意四首·窥梨卑枝垂》
时间: 2025-01-27 04:29: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和吴冲卿秋意四首·窥梨卑枝垂
—— 司马光
端居倦烦暑,园圃久不窥。
雨余秋气新,红叶生紫梨。
形骸得萧散,不知环堵卑。
何能效流俗,把酒须菊枝。
登高已可醉,四野青云垂。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呆在家中,厌倦了酷热的夏天,园子里久未去看。雨后空气清新,红叶在紫梨树上盛开。身体放松得很,我也不再计较墙壁的低矮。怎么能跟随世俗的风气,举杯畅饮,偏偏要在菊花旁?登高远望已经可以醉倒,四周的青云在低垂。
注释
- 端居:指独自在家中。
- 倦:厌倦。
- 园圃:指花园和田园。
- 窥:看,瞧。
- 雨余:雨过之后。
- 秋气新:秋天的气息新鲜。
- 形骸:指身体和形体。
- 萧散:形容心情轻松自在。
- 环堵卑:环绕的墙壁低矮。
- 效流俗:效仿世俗的风气。
- 须菊枝:指要在菊花旁边。
- 登高:爬高处,远望。
典故解析
- 菊花:在古代文人中,菊花象征高洁,常用来表达隐逸的情怀。诗人提到“须菊枝”,是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种呼应,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逃避世俗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积极参与政治,主张节约和清明。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秋季,时值酷暑已去,诗人选择在静谧的环境中品味秋日的情趣,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开篇以“端居倦烦暑”引入,直接传达出在酷热的夏季中,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厌倦。接着,诗人通过“雨余秋气新,红叶生紫梨”描绘了秋季的气息,表现出秋天带来的新鲜感和生机。诗中“形骸得萧散”一语,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放松和对世俗束缚的抗拒。而“何能效流俗,把酒须菊枝”则表明他不愿随波逐流,宁愿在自然中寻找自我。最后,诗人以“登高已可醉,四野青云垂”结束,表达了在高处俯瞰自然的愉悦和对自由的向往。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端居倦烦暑:独自在家感到厌倦炎热。
- 园圃久不窥:好久没有去花园中看看。
- 雨余秋气新:雨后秋天的气息非常清新。
- 红叶生紫梨:红色的叶子在紫梨树上盛开。
- 形骸得萧散:身体和心情感到轻松自在。
- 不知环堵卑:不在意周围环境的低矮。
- 何能效流俗:怎么能效仿世俗的风气呢?
- 把酒须菊枝:举杯畅饮,偏偏要在菊花旁边。
- 登高已可醉:爬上高处已经可以醉倒。
- 四野青云垂:四周的青云低垂,景色宜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端居倦烦暑,园圃久不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秋天的气息与红叶相结合,形象生动。
- 排比:诗句中多次使用排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风气的反感。诗人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寄托,体现了隐逸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气:象征着变化与收获,带来清新与生机。
- 红叶: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紫梨:代表自然的美好与丰收,带来视觉上的愉悦。
- 菊花:象征高洁、孤傲,表达隐逸的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端居倦烦暑”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A. 快乐
B. 厌倦
C. 激动
D. 忧伤 -
在诗中,诗人提到的“须菊枝”象征着什么?
A. 世俗生活
B. 隐逸思想
C. 努力奋斗
D. 忘却烦恼 -
诗人如何看待“流俗”?
A. 赞同
B. 无所谓
C. 抵触
D. 追随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隐逸的情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秋天自然风光,表达宁静的生活理念。
诗词对比
-
陶渊明《饮酒》
- 主题:隐逸与自然的结合。
- 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
王维《山居秋暝》
- 主题: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 风格:画面感强,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 《诗经》
- 《古诗文选读》
- 《司马光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