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令 重过燕山》
时间: 2025-01-26 03:31: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字令 重过燕山
燕市客,怅重游。又深秋。凉月小,暮山愁。
玉蟾蜍,金腰袅,醉红楼。
人如玉,倚香篝。拨箜篌。
红蜡下,锦缠头。
眼波横,眉黛浅,最风流。
白话文翻译:
在燕市的客人,感叹重游的情景。又是一年深秋,清冷的月光洒在山上,令人感到忧愁。
那一轮明月如玉蝉蜍,金色的腰带如轻纱般摇曳,似乎在红楼中醉酒。
那个人宛如美玉,倚靠在香气四溢的篝火旁,拨动着箜篌。
红蜡烛下,头上缠着锦缎。
她的眼波如横波般流动,眉黛如浅墨般淡雅,实在是风流倜傥。
注释:
- 燕市客:指在燕山地区的旅客或商人。
- 凉月小:指秋天的月亮显得清冷而小。
- 玉蟾蜍:比喻明月,形象优美。
- 金腰袅:指衣裙的装饰,形态轻盈。
- 醉红楼:形容在红色的楼阁中饮酒作乐。
- 倚香篝:形容依靠在香气四溢的篝火旁。
- 拨箜篌:弹奏箜篌,古代的一种乐器。
- 红蜡下:指烛光下,烛光映衬出美丽的氛围。
- 锦缠头:指用锦缎缠绕的头饰,象征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俞,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录,作品多涉及山水、游历等题材。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三字令 重过燕山》创作于秋季,诗人在重游燕山时,回忆往昔的游历和与友人的欢聚,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三字令 重过燕山》以清新婉约的笔调描绘了秋天的燕山风光与人的情感。全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了重游的感慨与自然的绚丽。开篇的“燕市客,怅重游”即点明了重游的主题,带有一丝惆怅与思绪的沉淀。在描写秋月和山景时,使用了“凉月小,暮山愁”的对比,鲜明地展现出秋天的冷清与深沉之美。接下来的“玉蟾蜍,金腰袅,醉红楼”则通过比喻与拟人手法,使得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宛如画中人,令人向往。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画面感,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燕市客,怅重游:在燕山的客人,对重游感到惆怅。
- 又深秋:又是深秋时节。
- 凉月小,暮山愁:清冷的月光照在山上,令我感到忧愁。
- 玉蟾蜍,金腰袅,醉红楼:明月如玉,轻盈的衣裙在红楼中摇曳,似醉似笑。
- 人如玉,倚香篝:那人宛如美玉,倚靠在香气四溢的篝火旁。
- 拨箜篌:轻拨着箜篌,悠扬动听。
- 红蜡下,锦缠头:在红蜡烛下,头上缠着华丽的锦缎。
- 眼波横,眉黛浅,最风流:她的眼神流转,眉毛淡雅,最为风流倜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蟾蜍”比喻明月,生动形象。
- 拟人:如“拨箜篌”,使乐器具有人性。
- 对仗:如“眼波横,眉黛浅”,形成和谐的音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燕山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自然景色的赞叹,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燕山: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积淀。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
- 篝火:象征着温暖与人际的交往。
- 锦缎:象征着华丽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燕市客”指的是谁?
- A. 商人
- B. 游客
- C. 渔夫
- D. 诗人
-
“凉月小,暮山愁”中的“凉月”表现了什么心情?
- A. 喜悦
- B. 忧愁
- C. 兴奋
- D. 平静
-
“玉蟾蜍,金腰袅”描绘的是哪个意象?
- A. 秋天的风
- B. 明月和女子的身影
- C. 燕山的山景
- D. 烟雾缭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月亮下的孤独与思索。
- 杜甫《登高》:表达了深秋时节的感慨与愁苦。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但更加侧重于静谧的生活状态。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情感更加直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