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令 其二》
时间: 2025-01-22 23:27: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近,雨丝丝,草萋迷。
粱燕语,柳莺啼。
落花多,红粉老,白头归。
行乐地,宴游时,夕阳低。
人自去,马频嘶。
笛声哀,尊酒尽,泪空垂。
白话文翻译:
寒食节即将来临,细雨纷纷,草地上迷漫着青草的气息。
黄昏时分,燕子在低语,柳莺在啼叫。
落花纷纷,红颜已逝,白头人归来。
在欢乐的地方,正是宴游的时刻,夕阳渐渐下沉。
人们已经离去,马儿频频嘶鸣。
笛声哀怨,酒杯已空,泪水无声滑落。
注释:
- 寒食:古代节日,通常在清明前二日,禁火食冷。
- 草萋迷:草木繁盛,令人迷醉。
- 粱燕:指燕子,一种春天常见的鸟类。
- 红粉老:形容女子年华已逝,貌美已不再。
- 白头归:白头指年老,归者可理解为回家的人。
- 行乐地:指欢宴的地方。
- 尊酒尽:酒杯空了,表示饮酒已尽。
- 泪空垂:泪水无声地流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伯驹(1884-1960),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致力于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蕴含哲理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寒食节前夕,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寒食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诗人借此时节描绘了一幅忧伤的画面,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三字令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食节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哲思。开头的“寒食近,雨丝丝”即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春雨绵绵的氛围中,雨丝如丝般细腻,象征着柔情与伤感。接着“粱燕语,柳莺啼”,鸟鸣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但这种生机却与后面的忧伤形成鲜明对比。
“落花多,红粉老,白头归”一句,诗人通过落花的意象,象征着青春的流逝与美好的消逝,“红粉”代表年轻女子的美貌,而“白头”则暗示着老年的归来,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切感悟。接下来的“行乐地,宴游时,夕阳低”,在欢乐的场景中,夕阳的落下又为这种欢乐蒙上了一层阴影,仿佛暗示着尽兴后的孤独与离别。
最后几句“人自去,马频嘶。笛声哀,尊酒尽,泪空垂”,则加强了全诗的悲伤基调,表现了宴席的散场,人与马的孤独,酒杯的空虚,以及笛声的哀怨,最终化作无尽的泪水。这种情感的转变与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春天的生机,又有凄凉的感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时光的流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寒食近,雨丝丝:寒食节临近,细雨纷飞,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草萋迷:春草茂盛,生机盎然,但也令人迷失在这繁华之中。
- 粱燕语,柳莺啼:燕子与莺鸟的鸣叫声,象征春天的生气与美好。
- 落花多,红粉老,白头归:落花象征青春的逝去,红粉指年轻女子,白头则暗示年老的归来,体现了时光的无情。
- 行乐地,宴游时,夕阳低:欢乐的宴席中,夕阳的落下让人感到时光的流逝。
- 人自去,马频嘶:人们已离开,马儿在嘶鸣,透露出一种孤独感。
- 笛声哀,尊酒尽,泪空垂:笛声哀怨,酒杯已空,泪水无声流下,表现了深深的悲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落花”,不仅是花瓣的飘落,更象征着青春的逝去。
- 对仗:如“行乐地,宴游时”,形成了整齐的节奏感。
- 拟人:如“马频嘶”,使马儿的叫声赋予了感情。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与宴席的繁华,反映出人生的无常、青春的逝去与对过往美好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哲思。
意象分析:
- 草萋:象征生机与繁华,但也暗含迷惘。
- 落花:象征青春的消逝与美好的不再。
- 夕阳: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 泪水:象征内心的悲伤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食”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清明节
- B. 端午节
- C. 中秋节
-
“白头归”中的“白头”指的是?
- A. 年轻人
- B. 年老的人
- C. 小孩
-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 A. 欢乐
- B. 悲伤
-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李清照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孤独,而张伯驹则通过宴乐场景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张伯驹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