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绮霞亭
王秬 〔宋代〕
危亭临霁景,
金碧迥纷纷。
天映中原气,
山横万古云。
夕阳寒未敛,
孤鹜远犹闻。
俯仰怀前哲,
清樽为苾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座高耸的亭子,亭子临近雨后的美丽景致,金色和碧色交错而显得分外鲜艳。天空映照出中原的气度,山峦则横亘着万古的云彩。夕阳的寒光尚未完全收敛,远处孤独的野鸭声依稀可闻。诗人俯首仰望,怀念那些前贤智者,举杯畅饮,享受这清酒的芬芳。
注释:
- 危亭:高耸的亭子。
- 霁景:雨后清新的景色。
- 金碧:金色和碧色,形容色彩的绚丽。
- 中原:指中国的中部地区,象征着广阔的视野和胸怀。
- 夕阳寒未敛:夕阳的余晖尚未完全消散,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 孤鹜:孤独的野鸭。
- 俯仰怀前哲:俯视与仰望之间,心中怀念前人的智者。
- 清樽:清酒的酒杯。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前哲”可以理解为对历史上贤人志士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秬,字仲坚,号乐天,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登绮霞亭》创作于诗人游览绮霞亭之际,意在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历史哲人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登绮霞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开篇通过“危亭临霁景”设定了一种高远的视角,令人在视觉上感受到亭子与景色的交融,表现出诗人对美景的赞叹。“金碧迥纷纷”则通过色彩的描写,强调了雨后景色的丰盈和绚丽。接下来的“天映中原气”让人联想到广阔的中原大地,暗示了诗人的胸怀与志向。
在夕阳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夕阳寒未敛”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孤鹜的鸣叫声让人联想起生活的孤寂,诗人此时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句“俯仰怀前哲,清樽为苾芬”则将情感升华,表达了对历史智者的敬仰及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透出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危亭临霁景:高耸的亭子面对雨后清新的景色,设定了诗的背景。
- 金碧迥纷纷:色彩斑斓的景致,突出了美丽和生动。
- 天映中原气:天空映照中原的气度,表达了广阔的胸怀。
- 山横万古云:高山延绵,仿佛与历史渊源相连,体现了时间的厚重。
- 夕阳寒未敛:夕阳尚未完全消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冷清的氛围。
- 孤鹜远犹闻:远处孤独的野鸭声,强调了孤寂感。
- 俯仰怀前哲:在俯视与仰望之间,诗人怀念历史贤人,体现了对智慧的崇敬。
- 清樽为苾芬:举杯饮酒,享受清酒的芬芳,表现对生活的享受与哲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碧迥纷纷”,用色彩比喻景物的美丽。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俯仰怀前哲”与“清樽为苾芬”。
- 意象:如亭子、夕阳、孤鹜等,营造出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历史智者的敬仰,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哲思,展现了深邃的生命感悟。
意象分析:
- 危亭: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霁景:代表雨后清新的希望与新生。
- 金碧:体现自然的绚丽与丰富多彩。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孤鹜:表现孤独感与对自由的向往。
- 前哲:象征智慧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登绮霞亭》的作者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王秬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夕阳寒未敛”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
“金碧迥纷纷”描写的是哪种景象? a) 黑暗
b) 色彩斑斓
c) 朦胧
答案:
- b) 王秬
- b) 孤独
- b) 色彩斑斓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
- 《望庐山瀑布》——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登绮霞亭》:两者都描绘自然景色,但《山居秋暝》更偏向于宁静的生活情态,而《登绮霞亭》则强调对历史的思考与哲理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诗词入门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