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丫头岩》
时间: 2025-01-25 22:46: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尝采石山头见蛾眉,
且看浓妆淡抹两湖宜。
何物老妪生此儿,
又睹双髻尤为奇。
五丁刻画盘古时,
黛绿常假山灵施。
春风阅尽不肯笄,
素螺头立鬓不丝。
梳云沐雨容为谁,
相逢婉变是似之。
古今知几经品题,
我困暑役何能诗。
祗疑前川月鉴故半亏,
嫦娥妒吝耶焉知非。
白话文翻译:
我曾在采石山头看到那美丽的蛾眉,
不禁想看那浓妆和淡妆各自的适宜。
是什么老妪生出了这样一个女儿,
双髻的发型更让人觉得奇特。
五丁的雕刻可追溯到盘古时代,
而那黛绿的色彩常常被山灵所施展。
春风吹拂过,但她却不肯梳妆,
素螺头的发型立于鬓边显得毫无丝毫。
梳理过云彩、沐浴过雨水的她又是为了谁,
相逢时的婉转变化难以捉摸。
古今多少人曾品评过这地方,
我在炎热中劳作,无法写出诗来。
只怀疑前川的月光映照下是否有些亏损,
嫦娥是否因妒忌而让人无法知晓。
注释:
- 蛾眉:指美丽的眉毛,形容女子的妆容。
- 双髻:指发髻的样式,古代女子常以双髻为美。
- 五丁:指古代神话中的五位神灵,象征着创造和力量。
- 黛绿:形容颜色,通常指青黑色,常用于描绘山水之美。
- 素螺头:指一种发型,形状如同螺旋,颜色素雅。
- 嫦娥:月亮女神,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象征着美丽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李曾伯游览丫头岩时,受到自然景观及其美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咏丫头岩》是李曾伯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敏锐感知。开头两句描写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美的欣赏。接下来的几句则引入了对美丽女子的描写,借助“老妪”与“双髻”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交融。
诗中“春风阅尽不肯笄,素螺头立鬓不丝”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自然状态,似乎在说即使春风已经来临,女子也不急于打扮,反而显得清新自然,传达出一种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美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哲理反思,展现了李曾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尝采石山头见蛾眉:描绘诗人在山头看到美丽的景色,引入主题。
- 且看浓妆淡抹两湖宜:强调两种妆容的各自美好,暗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何物老妪生此儿:引发对美丽女子的好奇,提出疑问。
- 又睹双髻尤为奇:通过双髻的描写,强调女子的独特之美。
- 五丁刻画盘古时:提及神话,增添历史厚重感。
- 黛绿常假山灵施:描绘自然色彩,赋予山水以灵性。
- 春风阅尽不肯笄:反映女子不急于打扮,体现自然美。
- 素螺头立鬓不丝:强调素净、自然的形象,增加诗的韵味。
- 梳云沐雨容为谁:抒情,思考女子的美丽归属。
- 相逢婉变是似之:表达相遇时的变化多端。
- 古今知几经品题:提及历代文人对美的评鉴。
- 我困暑役何能诗:感到无奈,表达对诗作的渴望。
- 祗疑前川月鉴故半亏:疑惑自然中的月光映照是否失真。
- 嫦娥妒吝耶焉知非:以嫦娥作比,探讨美丽与嫉妒的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梳云沐雨”形象化女子的形象。
- 对仗:如“浓妆淡抹”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的深刻思考,反映出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强调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蛾眉:象征着美丽和妆容。
- 双髻:代表着女子的优雅和独特。
- 五丁:暗示神话中的创世力量。
- 黛绿:自然的色彩,代表山水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蛾眉”是指什么?
- A. 一种花
- B. 美丽的眉毛
- C. 一种山名
- D. 一种动物
-
诗人对春风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疏离
- C. 恨意
- D. 喜爱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咏丫头岩》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而李曾伯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美的外在描绘与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李曾伯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