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洞霄》

时间: 2025-01-11 02:19:30

胎仙舞处叠琴心,坛月高时闻佩音。

九锁山扉元不闭,对闲诗句为谁吟。

长生可学凡成圣,陈迹休令后视今。

欲饵流膏种松子,参天会见一千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入洞霄
作者: 闻九成 〔宋代〕

胎仙舞处叠琴心,
坛月高时闻佩音。
九锁山扉元不闭,
对闲诗句为谁吟。
长生可学凡成圣,
陈迹休令后视今。
欲饵流膏种松子,
参天会见一千寻。

白话文翻译:

在胎仙舞蹈的地方,心中似乎叠加着琴声,
在高高的月亮之下,可以听到佩饰的声音。
九锁山的山门本是敞开的,
对着那悠闲的诗句,不知为谁而吟唱。
长生之道可学习,凡人亦能成圣,
过往的痕迹不应让人只顾回望。
想要吃到流膏,种下松子,
在参天的大树下,能够见到一千寻的高。

注释:

字词注释:

  • 胎仙:指道教中的仙人,象征着灵气和修道。
  • 佩音:指佩戴的饰物发出的声音,通常与女性装饰有关。
  • 九锁山:传说中的山,象征着修道的艰难与神秘。
  • 长生:指长生不老,追求永生的理想。
  • 流膏:指液态的精华或营养物质,常用于比喻珍贵的事物。
  • 千寻:形容极高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大山或树木的高度。

典故解析:

  • 长生可学,凡成圣:反映了道教和佛教思想,强调修行与成圣的可能性。
  • 参天会见一千寻:形象化地描绘了高大的树木,象征着修行者追求卓越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闻九成,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道教思想为基础,诗中常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宋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修行与长生的向往。

诗歌鉴赏:

《初入洞霄》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吸引了众多读者。诗中通过描绘胎仙舞、坛月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优雅的氛围。诗人以“胎仙舞处叠琴心”开篇,展示了灵动的气息,似乎在传达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引入对生命与修行的思考。“长生可学凡成圣”一句,直言修行的可能性,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诗人强调,不应只顾追溯过去的成就,而应关注当下的修行与实践,这是对人生态度的积极引导。

最后两句“欲饵流膏种松子,参天会见一千寻”则将意象升华,将对长生的渴望与对自然的赞美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在这幅意境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道教理想的向往,也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胎仙舞处叠琴心” - 描绘了胎仙的舞蹈与诗人心中的琴声,象征着灵气与艺术的结合。
  2. “坛月高时闻佩音” - 在月亮高挂之时,听见了佩饰的声音,增添了神秘的氛围。
  3. “九锁山扉元不闭” - 九锁山的大门原本是敞开的,象征着修行的开放性。
  4. “对闲诗句为谁吟” - 不知在对着哪些闲适的诗句吟唱,表达了对创作的思考。
  5. “长生可学凡成圣” - 引出生命与修行的主题,强调每个人都可以追求长生。
  6. “陈迹休令后视今” - 不应沉迷于过去的成就,要关注现在的修行。
  7. “欲饵流膏种松子” - 想要得到珍贵的流膏,就要种下松子,寓意付出才有收获。
  8. “参天会见一千寻” - 追求卓越,象征着高远的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流膏”比作珍贵的事物。
  • 拟人:赋予自然以感情,如“佩音”让人感受到灵动。
  • 对仗:诗中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修行与长生的追求,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与智慧的重要性。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胎仙:代表着道教的灵性与修行。
  • :象征着清明与宁静,常与诗意结合。
  • 九锁山:象征着修行的艰难与追求的神秘。
  • 松子: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胎仙”代表什么?

    • A. 诗人的名字
    • B. 道教中的仙人
    • C. 一种乐器
      答案:B
  2. “长生可学凡成圣”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只有神仙才能长生
    • B. 每个人都可以修行成圣
    • C. 忘记过去更重要
      答案:B
  3. “参天会见一千寻”中的“千寻”指什么?

    • A. 诗人的一生
    • B. 极高的树木或山峰
    • C. 一种乐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与《初入洞霄》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注重瞬间的感受,而闻九成则更深入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