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桂 中秋醵饮,月色犹笼薄霭。夜半起视,乃澄洁如画》
时间: 2025-01-11 06:32: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中桂
中秋醵饮,月色犹笼薄霭。夜半起视,乃澄洁如画。
桂影参差。看华灯上,初已漏云隙。
连旬润雨,做一天凉意,同欢今夕。
倚阑歌自适。但莫笑杯宽量窄。
重觌姮娥面,佳占似此,应许放怀得。
朦胧澹烟如羃。恨清光未抵,鸾鉴新拭。
吴娘善感,问几家离聚,谁人能识。
醉中残梦醒,忍独赏乾坤静碧。
目断蓬山路,才知广寒非远隔。
白话文翻译:
此诗描绘了中秋夜的饮酒欢庆,月光透过薄薄的云霭洒下,夜半时分,月色如画般清澈。桂影交错,华灯初上,透过云隙的微光。经过几天的细雨,今夜的凉意正适合欢聚。倚着栏杆,我自得其乐地歌唱,不必在意杯子的大小。再一次见到嫦娥的面容,今宵的美好使我无所顾忌。朦胧的烟雾如同轻纱,怨恨那清辉未能抵达,刚刚擦拭的鸾镜依然清晰。吴娘多愁善感,问这几家人聚在一起,谁能识得彼此。醉后的残梦中醒来,忍不住独自欣赏这宁静的天地。目光遥望蓬山,才意识到广寒宫并不是遥不可及。
注释:
- 醵饮:指聚会饮酒。
- 薄霭:指轻薄的雾霭。
- 姮娥:嫦娥,月亮女神。
- 吴娘:可能指某位善感的女子。
- 蓬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遥远的理想或归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常在诗中融入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中秋佳节,传统上是团圆和庆祝的时刻,诗人在此时以酒会友,抒发对月亮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月中桂》是一首典型的中秋诗,汪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夜的美丽景象和人们的欢庆场面。诗中通过月色、桂影、华灯等意象,构建出一种清雅而宁静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中秋的温馨与团聚的快乐。尤其是“重觌姮娥面”的句子,将嫦娥的美丽与人间的欢愉相结合,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在整首诗中,情感起伏自然,既有对人事的感慨,也有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细致观察。通过“醉中残梦醒,忍独赏乾坤静碧”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在喧嚣中追求内心宁静的哲思。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中秋的赞美,也传达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相聚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中秋醵饮,月色犹笼薄霭:在中秋的聚会上,月色透过薄薄的云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
- 夜半起视,乃澄洁如画:半夜起来看,月光清澈明亮,宛如画卷一般。
- 倚阑歌自适:倚着栏杆,歌唱自得,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 恨清光未抵,鸾鉴新拭:遗憾的是清辉未能照到,刚擦拭过的镜子依然清晰可见。
- 醉中残梦醒,忍独赏乾坤静碧:醉梦未醒,仍然忍不住欣赏这宁静的天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画卷,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 对仗:如“倚阑歌自适”与“重觌姮娥面”中有意象的对仗,增强了音韵的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美丽场景,表达了对团圆、宁静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短暂与珍惜眼前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月:象征着团圆、思念与美好。
- 桂影:象征着高洁与美丽,同时引申为对理想的追求。
- 华灯:代表着庆祝与欢乐的气氛。
- 蓬山:意象深远,象征着理想中的归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乡愁
- C. 中秋团圆
- D. 自然景色
-
“倚阑歌自适”中的“自适”指的是什么?
- A. 自得其乐
- B. 自我陶醉
- C. 自然随性
- D. 自我反省
答案: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汪东的《月中桂》同样描绘了月亮,但前者更加直接表达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融入了聚会的欢乐与宁静的哲思,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文人文化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