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令 其四》
时间: 2025-01-25 23:26: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七令 其四
作者: 杨慎
雪。凝明,澄彻。飞玉尘,布琼屑。苍云暮同,岩风晓别。深山樵径封,远水渔舟绝。南枝忽报梅开,北户俄惊竹折。万树有花春不红,九天无月夜长白。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雪花在空中凝聚得晶莹剔透,像飞舞的玉尘,撒落如琼屑。苍茫的云彩在傍晚聚集,山风在清晨送别。深山里的樵夫小路被封闭,远处的渔舟也无影无踪。南边的树枝突然传来梅花盛开的消息,北边的门口则惊讶地看到竹子折断。万树都有花开却不见春色,九天之上没有月亮,夜色显得格外漫长而苍白。
注释
- 雪:指雪花,象征洁白和纯净。
- 飞玉尘:比喻雪花轻盈如玉尘,形容雪的轻巧和美丽。
- 琼屑:指雪花,琼是美玉,屑是细小的碎屑,形容雪的洁白和晶莹。
- 苍云:指灰暗的云,预示着天气的变化。
- 樵径:砍柴的小路,暗示人迹罕至的深山。
- 渔舟:渔船,象征渔民的生活。
- 梅开:梅花绽放,象征春天的到来。
- 竹折:指竹子被折断,表达春天的无常。
- 万树有花春不红:尽管万树开花,却没有春天的生机。
- 九天无月:高空中没有月亮,暗示孤独和寂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559年),字德均,号青莲,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诗文、词赋著称,尤其擅长词,曾任职于明朝的南京,后因政治原因辞官归隐。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而又富有哲理,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一七令 其四》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寄托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与失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与追求。
诗歌鉴赏
整首《一七令 其四》以雪为引子,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又寂静的冬日景象。开篇通过对雪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种清新、明亮的意象,雪花在空中飞舞,给人一种洁白无瑕的美感。接着,诗人转而描绘苍云和岩风,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孤独感,似乎在暗示冬天的萧条和生命的停滞。
诗中“南枝忽报梅开,北户俄惊竹折”一句,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正在悄悄来临,梅花的开放和竹子的折断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变化。然而,接下来的“万树有花春不红”却又使人感到失落,尽管万物复苏,春天却不再如往日那般生机盎然,仿佛生命的美好已经逝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感慨与无奈,反映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在雪中、梅花与竹子之间的描绘,不仅是自然的写照,更是人生的隐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凝明,澄彻。
描述雪花的状态,突显其晶莹剔透的美。 -
飞玉尘,布琼屑。
比喻雪花轻盈如玉尘,撒落如美玉的细屑,表现出雪的轻盈和纯洁。 -
苍云暮同,岩风晓别。
描述傍晚的云与清晨的风,营造出一种时间流转的感觉。 -
深山樵径封,远水渔舟绝。
深山中的小路被雪封闭,远方的渔舟消失,暗示着人迹罕至的孤寂。 -
南枝忽报梅开,北户俄惊竹折。
突然传来春天的消息,梅花开放,竹子却被折断,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变化。 -
万树有花春不红,九天无月夜长白。
尽管万树开花,却失去了春天的生机,夜空无月,使得夜晚显得漫长而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比作“飞玉尘”和“琼屑”,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如“南枝忽报梅开”,使景象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苍云暮同,岩风晓别”,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雪、梅、竹的描绘,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失落,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轮回,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寒冷,代表冬天的孤寂。
- 梅: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希望。
- 竹:象征坚韧与脆弱的生命状态。
- 苍云与岩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玉尘”指的是什么? A. 霜
B. 雪
C. 雨
D. 风 -
“万树有花春不红”的意思是? A. 春天来了
B. 万树开花却没有春天的生机
C. 所有树木都开花
D. 春天的花开得特别好 -
诗中提到的“南枝”和“北户”分别代表什么? A. 不同的季节
B. 不同的地方与事物
C. 诗人的心情
D. 自然现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梅花》 王安石
诗词对比
- 李白《春江花月夜》与杨慎的作品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李白更侧重于月夜的美丽与人生的哲思,而杨慎则在冬雪中探讨了春天的期待与失落。
参考资料
- 《杨慎诗文集》
- 《明代诗词研究》
- 《古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