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涪陵游北岩寺伊川谪居尝传易於此有钩深堂》

时间: 2025-01-27 03:34:37

隔江定佳处,放艇得幽寻。

直上云根径,尽行霜叶林。

昔人非避世,此地可钩深。

何物能熏染,幽禽亦好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江定佳处,放艇得幽寻。
直上云根径,尽行霜叶林。
昔人非避世,此地可钩深。
何物能熏染,幽禽亦好音。

白话文翻译

在江的对岸有一个静谧美好的地方,乘船可以找到幽静的寻觅之地。沿着通向云端的道路直上,尽情穿行在霜叶覆盖的树林里。以前的人并不是逃避世俗,而是这地方适合隐居的生活。这里有什么东西能够熏染人心,连幽静的小鸟也喜欢在这里鸣唱。

注释

逐句解释:

  1. 隔江定佳处:江水隔开,定是个好地方。
  2. 放艇得幽寻:放下小船,得以寻求幽静之地。
  3. 直上云根径:直上通往云端的山路。
  4. 尽行霜叶林:尽情地走在霜叶铺成的树林里。
  5. 昔人非避世:古人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生活。
  6. 此地可钩深:这里确实是个适合隐居的深处。
  7. 何物能熏染:有什么东西能够熏染心灵?
  8. 幽禽亦好音:幽静的鸟儿也喜欢唱歌。

典故解析:

  • “昔人非避世”可能指的是古代隐士,如陶渊明等人,他们选择隐居并非是为了逃避,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合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吕,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现对山水的向往与隐逸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吕游览涪陵北岩寺时,受自然美景和隐逸思想的启发,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诗人通过对江边风景的细腻观察,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描绘了隔江而望的美景,给人以一种幽静的氛围,紧接着通过“直上云根径,尽行霜叶林”展现了在幽静的环境中漫步的惬意,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诗中提到古人并非逃避世俗,而是选择了这样一个适合隐居的地方,反映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生活的认同和向往。

最后两句提到幽禽的音乐,暗示着即使在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依然有生命的气息,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与自然的共鸣。在整体上,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隔江定佳处:诗人首先设定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美好环境。
  • 放艇得幽寻:通过乘船,诗人能够更深地探索这一幽静之地。
  • 直上云根径:这里的“云根”象征着超脱于尘世的高远境界。
  • 尽行霜叶林:霜叶象征着秋天的宁静与成熟,诗人沉醉于此景之中。
  • 昔人非避世:引入历史,强调选择隐居生活的智慧。
  • 此地可钩深:这里是隐逸者理想的栖息之处。
  • 何物能熏染:反问句引发思考,探讨自然与心灵的关系。
  • 幽禽亦好音:鸟鸣声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了生命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根”比喻高远的理想境地。
  • 拟人:幽禽被赋予了“好音”的特性,增强了自然的生命感。
  • 对仗:如“隔江定佳处,放艇得幽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流动与变化,连接着不同的世界。
  2. :代表着探索与自由,能够带领人们进入幽静之地。
  3. 霜叶:象征着成熟与宁静,蕴含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美。
  4. 幽禽:代表生命的存在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吕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2. 诗中提到的“霜叶”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秋天的宁静与成熟
    • C. 冬天的萧条
  3. “昔人非避世”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 A. 避世是为了逃避责任
    • B. 隐居生活是追求内心的宁静
    • C. 生活在都市是更好的选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李吕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隐逸生活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宁静。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中国古典诗词选》
  3. 《古诗文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