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天台石桥京行人》
时间: 2025-01-27 03:19: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赠天台石桥京行人
作者: 李吕 〔宋代〕
无心曾看石桥去,有耳曾听石桥水。
俗尘未尽难重留,饭麻才竟归心起。
自从一别五春风,梦绕桥庵古复东。
雀噪亭前听茶鼓,蛇蟠砌外护瓜丛。
更忆依人两乌鹊,朝朝飞下映真阁。
树鹅土菌恣登盘,林麓素无虫兽恶。
江湖迢递皆畏途,谁知世上有华胥。
五百开士去虽久,犹余一老能清癯。
几年肋背不着席,栋宇增新间金碧。
风月忽寄盈尺书,约我重来共晨夕。
恨不速驾鸺鹠皮,屈伸臂项款山扉。
相逢定作解垢衣,水边石上同茹芝。
白话文翻译:
我曾无心去看那石桥,也曾有耳听到石桥的流水声。
世俗的尘事尚未了结,吃完饭麻烦才让我心头又起。
自从分别已经五个春天,梦中常常绕着桥边古寺往东飞。
雀鸟在亭前啁啾,听茶鼓声,蛇蜿蜒在石阶外护着瓜丛。
更记得依偎在一起的那对乌鹊,天天飞下来映照真阁。
树下长满土菌,任其生长,山林的麓地素净无虫兽的骚扰。
江湖路途遥远我都害怕,谁知道世上还有华胥梦?
五百位贤士虽然早已离去,仍有一位老人能保持清瘦。
几年未曾在席上坐,栋宇间新添了金碧辉煌。
忽然风月间寄来一尺书,约我重游共度晨夕。
恨不能早早驾驭鸺鹠的皮,屈伸手臂推开山门。
相逢时定要洗去世俗的污垢,水边石上共品灵芝。
注释:
- 石桥:指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向往与记忆。
- 俗尘:指世俗的纷扰与烦恼。
- 华胥:出自《庄子》,意为梦境中的美好世界。
- 鸺鹠:一种鸟,古代文人常用来象征快速、自由的出行。
- 真阁:指代某种理想化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吕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际关系,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眷恋,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石桥的怀念,以及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渴望。诗中多次提到自然景物,如“雀噪亭前”“蛇蟠砌外”等,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人在回忆往昔的同时,对未来的重聚寄予了美好的期盼,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恨不速驾鸺鹠皮”一句,更是传达出一种急切的心情,渴望尽快回到那份宁静而美好的生活中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令人心生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无心曾看石桥去,有耳曾听石桥水:暗示对往昔的随意回忆与内心的怀念。
- 俗尘未尽难重留,饭麻才竟归心起:表现对世俗事务的无奈与对归心的渴望。
- 自从一别五春风,梦绕桥庵古复东: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怀念。
- 雀噪亭前听茶鼓,蛇蟠砌外护瓜丛:描绘了自然景色与生活的细节,生动形象。
- 更忆依人两乌鹊,朝朝飞下映真阁: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
- 树鹅土菌恣登盘,林麓素无虫兽恶:传达出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与向往。
- 江湖迢递皆畏途,谁知世上有华胥:表达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理想世界的向往。
- 五百开士去虽久,犹余一老能清癯:强调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坚韧。
- 几年肋背不着席,栋宇增新间金碧:描绘生活的变化与对物质的反思。
- 风月忽寄盈尺书,约我重来共晨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再相聚的期望。
- 恨不速驾鸺鹠皮,屈伸臂项款山扉:表现急切的心情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 相逢定作解垢衣,水边石上同茹芝: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鸺鹠皮”表示希望快速回归理想生活的愿望。
- 拟人:自然景物如雀鸟、蛇等被赋予情感,增强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 石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联系与记忆。
- 雀鸟:象征着自由与快乐。
- 华胥:象征理想生活的美好与向往。
- 水边石上: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石桥”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自然
- C. 理想生活
- D. 以上皆是
-
“恨不速驾鸺鹠皮”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急切想要离去
- B. 渴望回归自然
- C.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D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吕的这首诗,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李白更多地表达了孤独与思乡情,而李吕则在怀念的同时带有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李吕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