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俗十二首》
时间: 2025-01-27 03:24: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州无战争,闽粤祸未销。或言杀子因,厉气由此招。蛮陬地瘠狭,世业患不饶。生女奁分赀,生男野分苗。往往衣冠门,继嗣无双髫。前知饮啄定,妄以人力侥。三纲既自绝,余泽岂更遥。王化久淘漉,刑章亦昭昭。那无舐犊慈,恩勤愧鸱鸮。冤报且勿论,兹义古所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各地战乱频仍、灾难未消的状况。有人说,杀戮的根源在于恶劣的气候,导致了人们的自相残杀。蛮夷之地贫瘠狭隘,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也遭到困扰。生女孩的家庭分财产,生男孩的家庭却要分耕地。常常衣着华丽的人家,子孙却没有继承者。以前就能确定饮食的来源,现在却妄想凭借人的力量来侥幸成功。三纲(君臣、父子、夫妇的伦理关系)早已断绝,余下的恩泽又怎能再远呢?王道治理已久,法律条文也分明可见。哪有不疼爱自己儿女的父母,恩情与辛苦使人感到羞愧。冤屈的报复且不必提及,现在的正义就如古时所标榜的一样。
注释:
- 何州:指的是何地,表示不确定的地方。
- 厉气:指的是恶劣的气候或环境。
- 蛮陬:边远地区。
- 奁:古代盛放物品的箱子,生女儿时的嫁妆。
- 三纲:指的是儒家伦理中的三种基本关系。
- 舐犊:比喻父母对儿女的疼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而闻名,作品风格清新飘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
该诗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动乱与民生困苦,作者通过对比和隐喻,揭示了伦理关系的崩溃和社会道德的下滑。
诗歌鉴赏:
《论俗十二首》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危机。诗人在开篇即提出“何州无战争,闽粤祸未销”,突显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接着,通过对比男女继承权的不同,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作者在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时,使用了大量对比与隐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扭曲。
其中“往往衣冠门,继嗣无双髫”一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外表华丽的家庭却因没有子嗣而显得空虚无助,反映出社会伦理的崩溃与人情的冷漠。后半部分提到的“三纲既自绝”,更是直接指出了社会伦理的瓦解,令人深思。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悲悯与无奈,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未来的迷茫,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州无战争:无处不在的战争。
- 闽粤祸未销:福建、广东的灾祸仍在继续。
- 或言杀子因:有人说杀子是因为。
- 厉气由此招:恶劣的天气招致了这些悲剧。
- 蛮陬地瘠狭:偏远地区土地贫瘠狭小。
- 世业患不饶:生计困扰着人们。
- 生女奁分赀:生女孩的家庭分配嫁妆。
- 生男野分苗:生男孩的家庭却要分地。
- 往往衣冠门:华丽的家庭。
- 继嗣无双髫:却没有继承者。
- 前知饮啄定:以前的生活规律。
- 妄以人力侥:现在妄想凭借人力。
- 三纲既自绝:三纲伦理已断裂。
- 余泽岂更遥:剩余的恩泽又何能远?
- 王化久淘漉:王道治理已经久远。
- 刑章亦昭昭:法律条文也清晰可见。
- 那无舐犊慈:哪有不疼爱儿女的。
- 恩勤愧鸱鸮:辛勤的恩情让人感到羞愧。
- 冤报且勿论:冤屈的报复不必提及。
- 兹义古所标:现在的正义与古时所标榜的相似。
修辞手法:
- 对比:生男生女的待遇差异。
- 隐喻:通过自然环境的恶劣反映社会的动荡。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增强语气,强调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无奈和对人性的悲悯,强调了伦理道德的崩溃和对未来的迷茫,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战争:象征社会动乱与人心惶惶。
- 生女、生男:代表社会对性别的偏见。
- 衣冠:象征外表的虚华与内心的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刘子翚
- C. 杜甫
-
“三纲既自绝”指的是?
- A. 伦理关系的崩溃
- B. 政治制度的变化
- C. 经济危机
-
诗中提到的“蛮陬”是指?
- A. 城市
- B. 边远地区
- C. 海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子翚的诗更侧重于对伦理道德的探讨,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两者都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