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顾璘的《通城山中赴岳阳》原文如下:
本作观风使,何辞度坂行。
干旄惟帝命,田野有民情。
石出泉争响,林幽树漫生。
那逢古召杜,罗列在连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山中出发前往岳阳的情景。诗的开头提到自己是观风使者,不用多言就可以开始攀爬山坡。接着提到国家的命令和民众的情感,表明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描绘自然景观时,石头间泉水的声音回响,树林幽静,树木繁茂,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最后提到与古人杜甫相遇的情景,表达对古代文人的怀念与敬仰。
注释:
- 观风使:古代负责观察风向的官员,意指自己承担了一定的使命。
- 干旄:指的是带有龙头的旗帜,是古代军队的标志。
- 田野:指的是广阔的田地,象征着生民的生活。
- 石出泉争响:形容石头间泉水涌出,声响不断,表现出自然的活力。
- 古召杜:指的是对古代诗人杜甫的召唤,表现出对文人风范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璘,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社会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文人关怀。
创作背景:
《通城山中赴岳阳》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通城山中赴岳阳》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开篇“本作观风使”直接引入主题,表明了自己作为使者的身份,暗示他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活力,石泉的声音和林间的幽静交织出和谐的音律,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故事。尤其是“田野有民情”一句,把目光从自然扩展到了人间,显示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的最后提到与杜甫相逢,更是将古代文人的精神结合到现实之中,表达了对古人风范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对国家、自然与历史的多重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本作观风使:引入身份,表示自己作为观察者的角色。
- 何辞度坂行:无须多言,直接行动,体现出一种果敢与决心。
- 干旄惟帝命:国命如山,诗人感受到责任的重大。
- 田野有民情:关注民众的生活,表露出诗人对民生的关心。
- 石出泉争响:自然的活力,表现出生命的力量。
- 林幽树漫生:幽静的树林,生机盎然。
- 那逢古召杜:提及古人,表达对文化的敬仰。
- 罗列在连城:将古代与现实相联结,表现出历史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赋予它们人文情感。
- 对仗:如“田野有民情,石出泉争响”,形成和谐的音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与动作,增强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自然和文化的深切情感,展现了文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意象分析:
- 观风使:象征着责任与使命。
- 泉水:象征生命力与自然的活力。
- 杜甫:代表着古代文人的精神与文化传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作观风使”中的“观风使”指什么?
- A. 观察风向的官员
- B. 普通百姓
- C. 农夫
- D. 商人
-
诗中提到的“田野有民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民生的关心
- C. 对历史的怀念
- D. 对个人生活的反思
-
“石出泉争响”的意思是?
- A. 石头安静无声
- B. 泉水涌出声响不断
- C. 石头沉默不语
- D. 泉水无声无息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顾璘的《通城山中赴岳阳》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思,前者更加注重自然的描绘与责任感,而后者则通过感伤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历史的沉重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顾璘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