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华至青柯坪纪胜 其一》
时间: 2025-01-11 14:27:25意思解释
登华至青柯坪纪胜 其一
作者: 陈于陛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偶从灵岳访真源,秀插青冥势自尊。
潭底五龙盘地轴,崖端双鹜划天门。
攀萝欲借金仙掌,散发宜窥玉女盆。
自有芙蓉三尺在,莲花十丈岂须论。
白话文翻译:
偶然从灵岳上游访寻真源,秀丽的山峰直插青天,气势非凡。
潭底的五条龙形如地轴盘旋,崖顶的两只鸿雁划过天际。
攀援藤萝想借金仙的手掌,轻松散发的长发恰好可以窥探玉女的盆子。
这里自有三尺高的芙蓉花在盛开,十丈高的莲花又何必去争论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灵岳: 指神灵的山岳,象征高远之地。
- 青冥: 指深邃的天空。
- 五龙: 形容潭底的五条龙,象征着力量和气势。
- 双鹜: 双双的鸿雁。
- 金仙: 可能指道教神仙。
- 玉女盆: 传说中的美丽景色或神女的容貌。
- 芙蓉: 荷花的别称,象征美丽。
- 莲花: 在佛教中象征纯洁。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灵岳”与“金仙”等内容可能源自道教文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与神秘力量的崇敬。此外,芙蓉和莲花常常被用作美丽与高洁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于陛,明代诗人,风格多样,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常常融合道教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陈于陛游历青柯坪时,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神秘力量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道教文化的认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青柯坪的自然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首句“偶从灵岳访真源”开篇就引出了一种神秘而又静谧的氛围,诗人仿佛在追寻一种真理。接下来的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示了潭底五龙的神秘与崖端双鹜的自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攀萝和散发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渴望与追求,似乎诗人在与自然对话,试图借助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自我超越。最后一句“自有芙蓉三尺在,莲花十丈岂须论”,更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强调了自然之美的无穷与丰富,诗人即使身处其中也不愿妄自评判。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传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从灵岳访真源: 偶然间从灵岳出发,寻找真实的源头,表现出一种探索和寻求真理的态度。
- 秀插青冥势自尊: 山峰高耸入云,显示出它的雄伟和自尊,传达出自然的伟岸。
- 潭底五龙盘地轴: 描述潭底五条龙的形象,暗示着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 崖端双鹜划天门: 双鹜飞翔穿过天际,展现出一种自由与洒脱,象征着自然的灵动。
- 攀萝欲借金仙掌: 诗人想借助自然的力量,传达一种渴望与追求。
- 散发宜窥玉女盆: 散发的长发仿佛可以窥视到美丽的景象,表现出一种轻松与自在。
- 自有芙蓉三尺在: 自然中自有美丽的芙蓉花,强调自然的纯粹与美好。
- 莲花十丈岂须论: 不必争论莲花的高低,表达对自然美的无畏与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潭底的龙比作自然的力量,崖端的雁比作自由的灵魂。
- 拟人: 自然景物被赋予人性,产生情感共鸣。
- 对仗: 如“攀萝欲借金仙掌,散发宜窥玉女盆”,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诗人在山水之间寻找自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岳: 神秘、崇高的象征。
- 青冥: 深邃的天空,象征无尽的探索。
- 五龙: 力量与神秘的象征。
- 双鹜: 自由与洒脱的象征。
- 芙蓉、莲花: 美丽与纯洁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灵岳”主要象征什么?
A. 高山 B. 河流 C. 大海
答案: A -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潭底五龙”暗示了自然的__与__。
答案: 神秘,力量 -
判断题: 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自卑的态度。
答案: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比,陈于陛的诗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绘,而李白则以壮丽的意象和豪放的情感著称。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但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