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书怀 其一》

时间: 2025-01-24 14:59:05

昔贤在穷居,忧乐同天下。

小人志温饱,气量不可假。

乾坤含疮痍,安得常萧洒。

铅刀贵一割,何用轻注瓦。

婉娈入歧途,立身惭大雅。

寄言轩冕客,营营何为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坐书怀 其一
任其昌 〔清代〕

昔贤在穷居,忧乐同天下。
小人志温饱,气量不可假。
乾坤含疮痍,安得常萧洒。
铅刀贵一割,何用轻注瓦。
婉娈入歧途,立身惭大雅。
寄言轩冕客,营营何为者。

白话文翻译:

昔日的贤人身处困境,却与天下的忧乐共鸣;
小人只图温饱,气量却极其狭隘。
天地之间满是伤痕,如何能常常悠然自得?
铅刀虽贵,但只需一割,何必轻易去轻视瓦片?
那些美丽的女子误入歧途,使得自己愧对大雅之堂。
我想对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说,你们忙忙碌碌究竟为了什么?

注释:

  • 昔贤: 以前的贤人,这里指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 穷居: 贫困的生活环境,指处于困境。
  • 小人: 指心胸狭隘、只图个人利益的人。
  • 乾坤: 天地,指整个宇宙。
  • 铅刀: 比喻一种可以割断烦恼的工具,象征着解脱。
  • 婉娈: 美丽的女子,通常指轻浮或不正经的女子。
  • 轩冕: 指高官厚禄,形容那些身处显位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其昌,清代诗人,字景熙,号山人,生于康熙年间,卒年不详。其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风格严谨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夜坐书怀 其一》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官场腐败之时。任其昌在此诗中通过对比昔日贤人与小人,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不满,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和追求的执着。

诗歌鉴赏:

《夜坐书怀 其一》以清新的笔调,深刻的思考,通过对比昔日贤人与小人的不同,展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诗的开头便引出一个对比,昔日的贤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与天下的忧乐相通,而小人则只顾自身的温饱,展现出心胸的狭隘与自私。接下来,诗人提到“乾坤含疮痍”,暗指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的苦难,诗人对此感到忧虑,无法保持心境的平静。

“铅刀贵一割,何用轻注瓦”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待生活的态度,强调了珍重生活中每一个细节,警示人们不要轻视身边微小的事物。

最后两句“婉娈入歧途,立身惭大雅”,直接指出社会中一些人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给人以深刻的警醒。同时,寄语“轩冕客”,呼吁那些身处高位的人们反思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质疑其真正的意义。

整首诗以沉郁的情感和清晰的思路,既有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又有对社会的强烈批判,展现了任其昌作为诗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贤在穷居,忧乐同天下: 昔日的贤人即使身处困境,也与世人同感忧乐,表现出一种情怀与担当。
  • 小人志温饱,气量不可假: 小人只关心自身的生存,胸怀狭隘,无法与贤人相比。
  • 乾坤含疮痍,安得常萧洒: 形容社会的创伤与不安,如何能心态悠然?
  • 铅刀贵一割,何用轻注瓦: 比喻处理问题的态度,强调珍惜生活中的点滴。
  • 婉娈入歧途,立身惭大雅: 指出一些人误入歧途,愧对真正的文化与道德。
  • 寄言轩冕客,营营何为者: 质问那些追名逐利的高官,反思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修辞手法:

  • 比喻: “铅刀贵一割”用铅刀比喻处理烦恼的工具,生动形象。
  • 对比: 昔贤与小人的对比,突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排比: 句子结构相似,增强了语气的力度。

主题思想:

通过对昔贤与小人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倡导人们珍惜生活中的一切,并思考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贤人: 代表理想与追求,象征着道德与责任。
  • 小人: 代表自私与狭隘,象征着社会中的阴暗面。
  • 铅刀: 象征解脱与处理烦恼的智慧。
  • 乾坤: 代表宇宙与社会,体现出诗人的广阔视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昔贤在穷居,忧乐同天下”中“昔贤”指的是: A. 现代人
    B. 古代有德之人
    C. 小人
    D. 王侯将相

  2. 诗中提到“婉娈入歧途”中的“婉娈”意指: A. 贤人
    B. 美丽的女子
    C. 书生
    D. 小人

  3. 诗的主题主要在于: A. 追求名利
    B. 忧国忧民
    C. 生活的享乐
    D. 个人的成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表现了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和谐美。
  • 《静夜思》:通过个人的思念情感,反映出对家国的关怀,主题虽不同,但情感基调相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任其昌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