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 其三》

时间: 2025-01-24 13:30:34

天长三秦祸,人摧万里城。

悲风号大树,冷月照危旌。

竟夺全军气,何曾小敌轻。

遗民过二曲,飘洒泪纵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长三秦祸,人摧万里城。
悲风号大树,冷月照危旌。
竟夺全军气,何曾小敌轻。
遗民过二曲,飘洒泪纵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长久的战争带来的灾难,三秦大地上满是祸患,人民在战火中饱受摧残,城市变得荒凉。悲伤的风在大树间呼啸,冷冷的月光照耀着危在旦夕的旗帜。敌人虽小,却能轻易地击溃我们,士气全无。流亡的百姓经过二曲河畔,泪水纵横,满面悲伤。

注释:

  • 三秦:指古代秦国的区域,后用来泛指陕西一带。
  • 万里城:形容城市的辽阔与壮丽,而今却因战争而荒废。
  • 悲风:指战争带来的悲凉氛围。
  • 危旌:形容战旗在风中摇曳,象征战事的危机。
  • 全军气:指全军的士气与斗志。
  • 遗民:指遭受战乱的百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其昌是清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而著称。

创作背景:

《乡思 其三》是在清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了对故乡和百姓苦难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乡思 其三》是一首充满悲痛与思乡情怀的作品。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苦难,展现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开篇的“天长三秦祸”直接点出战争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深重灾难,接着用“人摧万里城”形象地说明了战火如何摧毁城市和人心。接下来的“悲风号大树,冷月照危旌”,则通过自然景象来映衬战争的凶险与人间的悲凉,悲风与冷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情的孤独与绝望。

在诗的最后两句,“竟夺全军气,何曾小敌轻”中,作者强调了敌人虽然微小,但战争带来的士气低落与无力感却是沉重的。而“遗民过二曲,飘洒泪纵横”更是将悲痛情绪推向高潮,流亡的百姓在悲伤的环境中挣扎,泪水如同河流般纵横交错,令人心碎。

整首诗在情感上是沉重而悲凉的,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描写,深刻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与家庭的影响,也突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长三秦祸:意指长久的战争带来了对三秦地区的苦难。
  2. 人摧万里城:战争使得城市被摧毁,人民遭受痛苦。
  3. 悲风号大树:悲伤的风在大树间呼啸,暗示了自然与人间的共鸣。
  4. 冷月照危旌:冷月照耀着摇曳的战旗,象征着战争的危机。
  5. 竟夺全军气:敌人虽小,却能轻易地击溃我们的士气。
  6. 何曾小敌轻:反问敌人并不强大,然而为何会如此失败。
  7. 遗民过二曲:流亡的百姓经过二曲河,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8. 飘洒泪纵横:泪水在脸上纵横交错,描绘出悲伤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结合,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悲风号”让自然具有人类情感,增强悲痛的氛围。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刻反思,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百姓遭遇的同情。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情感的细腻描写,诗人唤起读者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悲风:象征战争带来的悲凉与痛苦。
  • 冷月:暗示孤独与凶险的环境。
  • 危旌:象征战事的紧张与不安。
  • 泪纵横:形象地描绘出流亡者的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里城”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城市
    B. 战争带来的破坏
    C. 美丽的风景

  2. “遗民过二曲”中的“二曲”指的是哪条河? A. 长江
    B. 黄河
    C. 不明确

  3. 全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与思乡
    C. 愤怒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更侧重于国破家亡的情感。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与叙述,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感慨,情感基调与《乡思 其三》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任其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