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夹湖枕一阁,梦寐荷花香。
水明自生夜,非月非曙光。
连林受风籁,迥若天琴张。
澄宇忽萧瑟,古悲起傍徨。
我魂招未归,钟声一何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湖边小阁楼中,梦中闻到荷花的香气。水面在夜色中明亮,既不是月光照耀,也不是黎明的光辉。树林在风中轻轻摇曳,远远看去像是天上的琴弦在弹奏。天空忽然变得萧瑟,古老的悲伤情绪在心中涌起,使我感到徘徊不定。我魂魄尚未归来,钟声显得格外清冷。
注释:
- 夹湖:指湖泊夹在两岸之间的地方。
- 梦寐:指在梦中,形容梦境深沉。
- 荷花香:荷花的香气,代表夏季的气息。
- 水明:水面明亮,形容夜晚的宁静。
- 非月非曙光:既不是月亮的光辉,也不是晨曦的光芒。
- 连林:连绵的树林。
- 风籁:风吹动树木发出的声音。
- 天琴:比喻美妙的音乐。
- 澄宇:清澈的天空。
- 萧瑟:形容冷清、凄凉。
- 古悲:指古老的悲伤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曾寿,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雅致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身处湖边阁楼,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内心的孤寂。时代背景下,文人们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诗歌鉴赏:
《十一夜月》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孤寂。诗的开头,诗人以“夹湖枕一阁”引入,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恬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梦寐荷花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荷花的香气仿佛在梦中萦绕,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美好。
然而,随着“水明自生夜,非月非曙光”的出现,诗人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夜色的明亮并非月光的照耀,而是另一种神秘的存在,暗示了内心的迷惘与不安。接下来的“连林受风籁,迥若天琴张”则将自然的声音与音乐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和谐之美,但这种和谐并未能消解内心的苦闷。
随着诗句的推进,“澄宇忽萧瑟,古悲起傍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澄澈的天空反而显得更加冷清,古老的悲伤情绪再次浮现,使得全诗沉浸在一种惆怅的氛围中。最后一句“我魂招未归,钟声一何凉”则以钟声的清冷作为结尾,意象深远,表现出诗人在宁静中感受到的孤单与无奈。这首诗通过自然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孤独与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夹湖枕一阁:湖泊环绕着一座小阁楼,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 梦寐荷花香:梦中弥漫着荷花的香气,暗示着诗人的美好愿望和对自然的热爱。
- 水明自生夜,非月非曙光:水面在夜晚显得明亮,但并不是月光或黎明的光辉,表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连林受风籁:树林在风中摇曳发出声音,象征着自然的和谐。
- 迥若天琴张:形容树林的声音如同天上的琴弦,展示出自然的美妙。
- 澄宇忽萧瑟:清澈的天空突然显得萧瑟,暗示了一种内心的孤独感。
- 古悲起傍徨:古老的悲伤情绪浮现,使人感到迷惘。
- 我魂招未归,钟声一何凉:诗人的灵魂尚未归位,钟声显得格外清冷,进一步突显了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比作音乐,如“天琴张”,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感。
- 拟人:将风与树林结合,赋予自然以生命,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之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夜晚湖边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湖: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荷花:代表纯洁、美好和对生活的向往。
- 风:象征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夹湖”指的是什么?
- A. 湖泊
- B. 小阁楼
- C. 两岸
- D. 荷花
-
“我魂招未归”中的“魂”指的是什么?
- A. 灵魂
- B. 记忆
- C. 感情
- D. 思绪
-
诗中为何钟声显得“凉”?
- A. 天气寒冷
- B. 代表孤独
- C. 时间流逝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C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但更倾向于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在夜晚的背景中,表达了对亲情的眷恋与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夜晚的意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十一夜月》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