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中不寐有作》

时间: 2025-01-24 14:59:30

夜不成眠恼漏迟,披衣兀坐倚篷时。

行踪到处同萍梗,别梦连宵怅柳枝。

易长愁苗花夜合,难抛情种豆相思。

明朝又作寻巢燕,未识朱门更傍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不成眠恼漏迟,披衣兀坐倚篷时。
行踪到处同萍梗,别梦连宵怅柳枝。
易长愁苗花夜合,难抛情种豆相思。
明朝又作寻巢燕,未识朱门更傍谁。

白话文翻译:

整夜难眠,因漏水声迟迟不止,我披上衣服,独自坐在帐篷旁。
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像浮萍一样漂泊,分开的梦境在夜里不断想念那柳枝。
容易滋生的愁绪就像夜合花般的脆弱,但难以抛弃的情感像豆子般的相思。
明天又要像燕子那样去寻找巢穴,却不知朱门外究竟会依偎谁。

注释:

  • 恼漏:指漏水声的烦恼。
  • 披衣:披上衣服,形容夜晚寒冷。
  • 萍梗:浮萍的茎,象征漂泊无依。
  • 别梦:指分别后的梦境。
  • :失落、惆怅的意思。
  • 易长愁:容易产生忧愁。
  • 情种:指感情的种子,象征情感的根深蒂固。
  • 朱门:富贵人家,象征门第和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汝猷(1620-1685),清代诗人,字惟德,号静庐。陆汝猷为人清白,才华横溢,尤其以诗词著称,深受当时文人推崇。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世事的观察。

创作背景:

《旅中不寐有作》作于作者旅行时,表达了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人在旅途中面临的环境与心理状态引发了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旅中不寐有作》是一首极具情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难以入眠的烦恼与孤独感。开篇“夜不成眠恼漏迟”直接表明了诗人因外界环境影响而难以入眠的状态,带有一丝焦虑与不安。接着,诗人通过“行踪到处同萍梗”的比喻,表现出自己漂泊无依的境况,浮萍象征着无根的生活与漂泊的心情,使读者感受到旅途的孤寂。

“别梦连宵怅柳枝”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柳枝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离别与思念,诗人夜晚的梦境中不断回想起远方的故乡,表现出对亲人、故土的深切思念。诗的后两联则更深入探讨了情感的复杂性,“易长愁苗花夜合,难抛情种豆相思”,表达了情感的脆弱与难以割舍,特别是将情感比作“种豆”,形象而生动,寓意深刻。

最后一句“明朝又作寻巢燕,未识朱门更傍谁”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燕子寻找巢穴象征着归属感,而朱门则暗示了社会的阶层与隔阂。整首诗情感真挚,抒发了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与对情感深处的思考,展现了旅途中孤独与思乡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不成眠恼漏迟:夜晚无法入眠,因漏水声令我烦恼。
  2. 披衣兀坐倚篷时:我披上衣服,独自倚靠在帐篷旁。
  3. 行踪到处同萍梗:无论走到哪里,像浮萍一样漂流。
  4. 别梦连宵怅柳枝:分别的梦在夜晚不断想念柳枝。
  5. 易长愁苗花夜合:容易滋生愁苦就像夜合花般脆弱。
  6. 难抛情种豆相思:难以抛弃的情感像豆子般的相思。
  7. 明朝又作寻巢燕:明天我又要像燕子一样寻找巢穴。
  8. 未识朱门更傍谁:却不知朱门之外我会依偎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种豆”,生动形象。
  • 对仗:如“易长愁苗花夜合,难抛情种豆相思”,形成和谐的音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思乡与对未来的迷茫,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及对情感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漏水:象征着夜晚的烦恼与不安。
  • 浮萍:象征漂泊与无根的生活。
  • 柳枝:象征思念与离别。
  • 夜合花:象征脆弱的情感。
  • 燕子:象征归属与寻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恼漏”指的是什么? A. 漏水声
    B. 思念之情
    C. 夜色
    D. 旅行的烦恼

  2. “行踪到处同萍梗”中“萍梗”象征着什么? A. 家乡
    B. 漂泊无依
    C. 友情
    D. 亲情

  3. 诗中提到的“朱门”象征着? A. 贫穷
    B. 富贵人家
    C. 远方的家
    D. 希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多的是对故乡的直接思念;而《旅中不寐有作》则是通过孤独的旅途来反映思乡。
  • 《登高》:描绘了身处高处的感慨,与《旅中不寐有作》的旅途孤独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陆汝猷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