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蔡子华》
时间: 2025-02-04 13:40: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蔡子华
苏轼
故人送我东来时,
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
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
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
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如霜桧,
旧交零落今谁在。
莫従唐举问封侯,
但遣麻姑更爬背。
白话文翻译
老朋友在我东行时送我一棵荔枝树,期待我归来时能品尝。荔枝已经红了,而我却已白发苍苍,依然是江南未归的旅人。江南的春天已经结束,水面如同天空一般,西湖的春水让我心痛。我想看到青衣江边的小路,白鱼和紫笋根本不需要金钱来交换。三位白发老者就像霜雪覆盖的柏树,旧交已然零落,现在还有谁在呢?不要去向唐朝的举子询问封侯的事,只希望麻姑能再来背我。
注释
- 荔子:荔枝,夏季水果,象征着丰收和思念。
- 已丹吾发白:荔枝已红,而我的头发已白,意指岁月流逝。
- 春尽水如天:春天已尽,水面宽广如天,描绘了江南春末的宁静与悲伤。
- 肠断:形容心中悲痛如肠断。
- 青衣:指江边的女子或风景,青衣是古代戏曲中的角色。
- 麻姑:道教神仙,象征长寿与再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抒情诗。他的创作受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寄蔡子华》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对故乡和朋友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此时苏轼已年长,白发苍苍,内心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交织在一起。
诗歌鉴赏
《寄蔡子华》是一首通过荔枝这一意象,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之作。开篇以“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引入,既展示了与朋友的深厚情谊,也暗含对未来重聚的期盼。然而,接下来的“荔子已丹吾发白”则揭示了时间的无情,荔枝的成熟象征着回归的希望,而白发则代表着老去与无奈。
随后的“江南春尽水如天”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与春去的惆怅,苏轼在诗中表现出对西湖美景的无尽眷恋,尤其是“肠断西湖春水船”一句,情感愈加深沉,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再次唤起青衣江边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几句“莫従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则是对功名利禄的淡然,强调了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长寿的渴望。
整首诗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蕴含了深厚的人生哲理,显示了苏轼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友谊的珍惜,兼具情感的细腻与哲思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人送我东来时:朋友在我东行时送我。
- 手栽荔子待我归:他亲手栽种荔枝,期待我回归时能分享。
- 荔子已丹吾发白:荔枝已红,而我却已白发,暗示时间流逝。
- 犹作江南未归客:我仍是江南未归的旅人,流露出孤独与思念。
- 江南春尽水如天:春天已尽,水面宁静如天,描绘江南的景象。
- 肠断西湖春水船:心痛如肠断,表现对西湖春水的怀念。
- 想见青衣江畔路:想象青衣江边的小路,渴望重温旧地。
- 白鱼紫笋不论钱:对于白鱼和紫笋,不必计较金钱,强调自然的丰盈。
- 霜髯三老如霜桧:三位白发老者像霜雪覆盖的柏树,象征沧桑与年老。
- 旧交零落今谁在:旧友已然散落,现在还有谁在呢?
- 莫従唐举问封侯:不要去询问唐朝的举子关于封侯的事。
- 但遣麻姑更爬背:愿麻姑能来背我,象征对长寿和友谊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荔枝与时间的流逝进行比喻。
- 拟人:将春水描述为“如天”,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白鱼紫笋不论钱”,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岁月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无常时的淡然和对长久友谊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荔子:象征友谊与思念,代表着生命的丰盈。
- 西湖春水:象征美好与惆怅,表现对故乡的怀念。
- 青衣:象征着美好景色,代表着对生活的渴望。
- 霜髯三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荔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谊
B. 财富
C. 学识
D. 权力 -
“肠断”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悲痛
C. 轻松
D. 激动 -
诗中提到的“麻姑”象征什么? A. 雄心
B. 平淡
C. 长寿与友谊
D. 富贵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描绘了春江的美景与情感。
诗词对比
- 《寄蔡子华》与《静夜思》:两者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寄蔡子华》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静夜思》则更侧重于个体对月光与故乡的感慨。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