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露香亭》

时间: 2025-02-04 13:29:39

亭下佳人锦绣衣,满身璎珞缀明玑。

晚香消歇无寻处,花已飘零露已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亭下佳人锦绣衣,
满身璎珞缀明玑。
晚香消歇无寻处,
花已飘零露已晞。

白话文翻译:

亭子下的佳人身着锦绣衣裳,
浑身佩戴璎珞,装点着明亮的珠子。
傍晚的香气已然消散,找不到踪影,
花瓣已随风飘落,露水也已干涸。

注释:

  • 佳人:美丽的女子,此处指美丽的女子。
  • 锦绣衣:华丽的衣服,象征美丽和富贵。
  • 璎珞:一种珠宝,通常用作装饰,象征华贵。
  • 明玑:明亮的珠子,形容装饰的璀璨。
  • 晚香:指晚上的花香,通常形容花的芬芳。
  • 消歇:消失、停止。
  • 寻处:寻找的地方。
  • 飘零:漂浮而落下,形容花瓣的凋零。
  • :干涸,水分蒸发完。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佳人、花香以及露水的变化,借景抒情,表达了物是人非、时光流逝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洒脱著称,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因政局变化而多次被贬之际,心境或有些许感伤,诗中通过描写亭下的美丽和花香的逝去,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单的四句,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意象。开头两句描绘了亭子下的美丽女子,她身着锦绣衣裳,浑身佩戴璎珞,给人一种华丽而优雅的印象。这不仅仅是对女性美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感伤,晚香的消逝和花的飘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易逝与时光的流逝。整首诗通过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最终表达出一种对美好瞬间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叹。这种情感的转折让整首诗更加深刻,增添了几分淡淡的哀伤。在形式上,诗的结构紧凑,语句流畅,音韵和谐,显示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亭下的佳人,强调她的美丽与华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第三句:转向现实,晚香已然消失,暗示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易逝。
    • 第四句:花瓣飘零,露水干涸,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无常。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晚香”与“花已飘零”来隐喻美好事物的短暂。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让花香与露水具有人类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美的逝去”展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流逝的思考。

意象分析:

  • 佳人:象征青春与美丽,代表着生命中美好的瞬间。
  • 锦绣衣:象征富贵与华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璎珞:象征着光辉与珍贵,体现了美的价值。
  • 晚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性。
  • 花与露: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传达了生命的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佳人”指的是: A. 一位美丽的女子
    B. 一位老者
    C. 一位诗人
    D. 一位农夫

  2. “晚香消歇”中“消歇”的意思是: A. 继续
    B. 消失
    C. 增加
    D. 绽放

  3. 诗中使用的对仗手法是指: A. 句子长度相同
    B. 词义相反
    C. 语气相同
    D. 词性相同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露香亭》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逝去时光的感叹,但苏轼更多表现出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女性独特的情感视角。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