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崔闲
苏轼 〔宋代〕
道合何妨过虎溪,高山流水是相知。
与君一别无多日,梦到琅然夜榻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崔闲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中提到,虽然我们相隔不远,但只要心意相通(道合),即使是经过虎溪这样的地方也没有关系。高山与流水象征着知音,意思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君分别不过几天,梦中却仿佛回到了与君相聚的美好时刻,恍若在夜里的榻上共话。
注释
字词注释
- 道合:心意相通,志同道合。
- 虎溪:此处指的是一个地名,象征着友谊的旅途。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指的是志趣相投的人。
- 琅然:形容清脆的乐声,这里作梦中美好景象的象征。
- 夜榻:夜间的床榻,表示安静的夜晚与朋友共处的场景。
典故解析
“高山流水”源于古代雅士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描述了二人志趣相投,伯牙弹琴,子期能听懂其意的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因而其作品多反映出人生哲理与对友谊、自然的热爱。苏轼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寄崔闲》作于苏轼与友人崔闲分别后,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与怀念之情。诗中流露出的情感,体现了苏轼对知音的追求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苏轼与崔闲之间深厚的友情。开篇“道合何妨过虎溪”一语,既强调了两人心灵相通,又暗示出友谊的珍贵与不受距离限制的特质。接下来的“高山流水是相知”,则借用典故,生动地描绘了朋友之间的默契与理解。诗的后半部分“与君一别无多日,梦到琅然夜榻时”则更为感性,表达了在短暂分离后,仍然在梦中与朋友相聚的美好愿景。这种梦境的描绘,不仅显示出对友人的思念,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情感的丰富。整首诗情真意切,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苏轼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度与细腻,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合何妨过虎溪:表达了朋友之间的心灵相通,路途再远也不算什么。
- 高山流水是相知:用典故说明知音难得,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珍贵。
- 与君一别无多日:感叹与崔闲分别时间不长。
- 梦到琅然夜榻时:描绘梦中与朋友相聚的美好场景,表达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高山流水”)、典故(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主题围绕着友谊与思念,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契合与对知音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溪:象征友谊旅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 高山流水:象征知音,表达了志同道合的情感。
- 琅然夜榻:描绘温馨的氛围,表达与朋友共聚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山流水”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朋友之间的距离
B) 志同道合的知音
C) 美好的梦境 -
诗中提到的“虎溪”主要表达了什么?
A) 一条河流
B) 朋友之间的心灵相通
C) 友谊的挑战 -
苏轼与崔闲的关系是怎样的?
A) 朋友
B) 亲人
C) 同事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赠汪伦》:同样表达了深厚的友谊。
- 杜甫《月夜忆舍弟》:描绘思念之情,体现亲情与友情的共鸣。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寄崔闲》与王维《送别》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心灵的契合,而后者则更注重离别时的情感。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