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子直秀才》

时间: 2025-01-26 23:37:08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王子直秀才

万里云山一破裘,
杖端闲挂百钱游。
五车书已留儿读,
二顷田应为鹤谋。
水底笙歌蛙两部,
山中奴婢橘千头。
幅巾我欲相随去,
海上何人识故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与生活的闲适。诗中描绘了万里云山的广阔与作者的破旧衣裳,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态度;手杖上挂着几枚钱币,显示出他悠闲游玩的状态。书籍已经留给孩子阅读,二顷的田地可以供鹤栖息,象征着一种安宁的生活。水中传来的蛙声和山中奴婢的橘子树都表现了自然的生机。最后,作者表达了想要跟随朋友一起去游玩的心情,却感慨海上无人识得旧友的孤独。

注释:

  • 万里云山:形容远方的山川,表现一种辽阔之感。
  • 破裘:破旧的衣裳,象征着贫困或不拘小节。
  • 杖端闲挂:手杖的末端随意吊挂,表示悠闲自在的状态。
  • 五车书:比喻书籍很多,五车是古代盛书的车,表示学识渊博。
  • 二顷田:指广阔的田地,二顷相当于约13亩,象征可耕种的土地。
  • 幅巾:古代士人所戴的头巾,代表文人身份。
  • 故侯:指旧友、老朋友。

典故解析:

  • 鹤谋:鹤在古代被视为高洁之鸟,象征着长寿与清高,所提到的二顷田可以供鹤栖息,暗示一种理想的田园生活。
  • 笙歌蛙两部:水中蛙声与笙声相和,体现了自然的音乐,亦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生活虽然清贫,但他依然心系故友,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万里云山一破裘”以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虽然衣衫褴褛,但心怀壮志,胸襟开阔。接着提到的“杖端闲挂百钱游”,不仅表达了他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也暗示了他对物质的淡泊。

在“水底笙歌蛙两部”与“山中奴婢橘千头”中,诗人将自然的声音与人间的繁忙生活相结合,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结尾“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感叹世事无常,旧友难再相见,情感深沉而感伤。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高雅情操,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那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不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里云山一破裘”:描绘广阔的山川与破旧的衣裳,体现出一种潇洒与洒脱。
  2. “杖端闲挂百钱游”:手杖上挂着钱,显示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3. “五车书已留儿读”:知识的传承,代表他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4. “二顷田应为鹤谋”:二顷的田地可以安置鹤,象征着理想的生活。
  5. “水底笙歌蛙两部”:水中蛙声如同音乐,描绘自然的和谐美。
  6. “山中奴婢橘千头”:山中奴隶与橘子树,表现人间的繁忙与自然的生机。
  7. “幅巾我欲相随去”:表达了对友人的向往与陪伴之情。
  8. “海上何人识故侯”:感慨对旧友的思念与世事无常。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万里云山”和“破裘”突出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比喻:如“水底笙歌蛙”将蛙声比作音乐,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自然中的蛙声被比作人间的乐音,体现自然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思念、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通过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独特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山:象征辽阔与高远,体现诗人的胸怀。
  • 破裘:代表生活的贫困,但也体现出不拘小节的洒脱。
  • 百钱:象征财富,但在诗中表现出轻松的态度。
  • 书与田:象征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体现出诗人对教育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百钱”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买书
    • B. 游玩
    • C. 种田
    • D. 穿衣
  2. “二顷田应为鹤谋”中的“鹤”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长寿与高洁
    • C. 友谊
    • D. 知识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愤怒
    • B. 孤独与思念
    • C. 快乐
    • D. 繁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与宁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将进酒》:与苏轼的洒脱不同,李白更强调享乐与豪放,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