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十景·南屏晚钟》

时间: 2025-01-11 01:50:30

涑水崖碑半绿苔,春游谁向此山来。

晚烟深处蒲牢响,僧自城中应供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涑水崖碑半绿苔,
春游谁向此山来。
晚烟深处蒲牢响,
僧自城中应供回。

白话文翻译

涑水崖上的碑石上长满了半边绿苔,春天的游人谁会来到这座山呢?在傍晚的烟雾深处,蒲牢的钟声响起,僧人从城中应邀返回。

注释

  • 涑水崖:指涑水河边的悬崖,涑水在此为地名。
  • :指刻有文字的石碑。
  • 绿苔:生长在石碑上的青苔,象征岁月的流逝。
  • 蒲牢:古代一种大钟,通常用来报时或召集。
  • 应供回:应邀回来,表示僧人受邀参加活动。

典故解析

  • 蒲牢:在古代文化中,蒲牢是传说中的一种龙,专门用来铸造钟。钟声响亮,常用于寺庙或重要场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宗教的召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洧,字仲启,号东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其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季,诗人身处南屏山,感受到山水的静谧与僧人生活的宁静,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诗歌鉴赏

《湖山十景·南屏晚钟》描绘了南屏山的傍晚景象,诗中通过对涑水崖碑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古老而宁静的氛围。诗人以“涑水崖碑半绿苔”开头,便引领读者进入一个被岁月侵蚀的古老场景。绿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轮回,暗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接下来的“春游谁向此山来”,引发了一种孤独感,问句中的“谁”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追寻,但又透露出一种难以相聚的淡淡忧伤。诗人似乎在思考,繁忙的城市生活是否使人们忘却了自然的美好。

“晚烟深处蒲牢响”,则通过声音的描绘,增添了诗的层次感。蒲牢的钟声在晚烟中回响,既是对僧人生活的描绘,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心灵的安宁。

最后一句“僧自城中应供回”则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僧人回返的动作象征着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归依,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淡泊与宁静。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涑水崖碑半绿苔:描绘了涑水崖旁的碑石,上面长满了绿苔,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流逝。
    • 春游谁向此山来: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游人稀少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晚烟深处蒲牢响:描绘傍晚时分,烟雾缭绕中,蒲牢的钟声回荡,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 僧自城中应供回:指出僧人从城市返回,意味着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寄托。
  •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春游”和“应供”,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了“绿苔”、“晚烟”、“蒲牢”等自然意象,增添了诗的画面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在喧嚣生活中对宁静和精神寄托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涑水:象征流动与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
  • 绿苔:象征岁月的积淀,反映自然的恒久。
  • 晚烟: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蒲牢:象征宗教与精神的召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涑水崖碑”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块碑石
    • C. 一条河流
  2. “晚烟深处蒲牢响”中的“蒲牢”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钟
    • C. 一座寺庙
  3. 诗人表达的情感基调是:

    • A. 忧伤
    • B. 宁静
    • C. 激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湖山十景·南屏晚钟》与李白的《庐山谣》均表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但王洧的诗更加强调宁静和内心的归依,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的个性和对自然的壮丽描绘。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