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委吹笛?并引?》
时间: 2025-01-27 04:16: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委吹笛?并引?》 作者: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也。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石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要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従之。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背景是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正值东坡的生日。作者苏轼在赤壁矶下设宴,坐在高峰上俯视鹊巢。酒酣畅之际,江上响起了笛声。客人郭石等人听后赞叹笛声独特,非同寻常。苏轼让人去询问,得知笛声的演奏者是进士李委,他特意为苏轼的生日作了一首新曲《鹤南飞》。苏轼召李委上前,李委披着青巾,穿着紫裘,手持笛子。李委演奏新曲,音色悠扬犹如穿云裂石,坐在场上的客人都陶醉其中,饮酒酣畅。李委随后取出一幅纸,微笑着说他并不求其他,只希望能得到一首绝句。苏轼欣然答应。李委的诗中写道:“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他感慨下界何人吹笛,真是可惜频频打扰龟兹的乐声。
注释
- 李委:字惟道,宋代进士,擅长笛声。
- 青巾紫裘:青色的头巾和紫色的外衣,象征着文人或士人的身份。
- 鹤南飞:典出《离骚》,寓意高洁的追求。
- 九嶷:指九嶷山,传说中有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龟兹:古国名,指的是一个乐器声乐的地方,常被用作乐声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成就卓越,尤其在诗词方面,既有豪放又有婉约的风格,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的生日之际,表达了他与友人欢聚、饮酒作乐的场景。李委以笛声为祝,增添了生日的欢乐气氛,反映了苏轼对音乐的欣赏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融合了叙述和抒情,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苏轼生日宴上的热烈气氛。诗的开头描绘了宴会的场景,酒酣之时,笛声如潮而至,瞬间将人们的情绪推向高潮。李委的笛声被赞誉为“新意”,体现了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李委的才华。接着,李委的自谦与期待,使得这首诗充满人情味。最后,李委所作的绝句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也揭示了其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整首诗在音乐与诗词的交融中,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重,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也”:交代时间和事件,设定了诗的背景。
- “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描述宴会的地点和环境,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酒酣,笛声起于江上”:酒兴正浓,笛声响起,渲染气氛。
- “客有郭石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介绍知音,增强笛声的价值。
- “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李委的笛声如雷霆般响亮,令人沉醉。
- “坐客皆引满醉倒”:描绘宴会的欢愉,众人陶醉其中。
- “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李委的谦逊,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
- “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李委的诗句充满理想与自由的追求。
- “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感叹世间稀有的吹笛之人,表现对音乐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穿云裂石”形容笛声的震撼。
- 拟人:笛声被赋予情感,仿佛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酒:代表欢庆和友情,营造了热烈的氛围。
- 笛声:象征着艺术与人文的交融,传达情感与思想。
- 孤鹤:象征高洁、自由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九嶷:作为理想的归宿,象征着一种超脱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委因为什么而作笛曲? A. 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
B. 为了庆祝苏轼的生日
C. 为了参加宴会
D. 为了展示才华 -
诗中提到的“山头孤鹤向南飞”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理想与自由
C. 忧伤
D. 归乡 -
诗中李委对苏轼的请求是什么? A. 请求一瓶酒
B. 请求一首歌
C. 请求一首绝句
D. 请求一幅画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另一篇著名作品,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感。
- 《水调歌头》:苏轼的经典词作,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和人生哲学。
诗词对比
- 《庐山谣》(李白):同样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但风格更为豪放,情感更为激昂。
- 《静夜思》(李白):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与苏轼的音乐主题形成对比,展现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